生物丁醇制取技术.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丁醇制取技术

2016年 1月 董 平等.生物丁醇制取技术 45 生物丁醇制取技术 董 平 ,邵 伟,赵仲阳,李建忠,何玉莲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714) 摘 要 随着生物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生代生物能源一生物丁醇已进入人们的视野。综述了 以淀粉类 、糖类 、纤维素类和生物合成气为原料生物发酵法,以及热化学法制取生物丁醇的技术路 线及研究进展 ;分析了生物丁醇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展望了生物丁醇的发展前 景 。 关键词 生物丁醇 生物质 新生代生物能源 发酵 丁醇 (CHmO)有4种异构体,分别是正丁 1.1 淀粉类及糖类原料发酵制取丁醇技术路线 醇、异丁醇、仲丁醇和叔丁醇 。通常所说的丁醇是 目前,工业生产生物丁醇主要采用的是以淀 指正丁醇,既是重要的大宗化工原料,又是继燃料 粉类 (玉米、小麦和薯类等)和糖类 (甘蔗、糖蜜 乙醇之后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液体生物燃料 (也 等)为原料的发酵技术路线,即 “传统发酵法”,也 被称为 “燃料丁醇”)。与乙醇相比,生物丁醇在 称 “ABE发酵”或 “丙酮丁醇发酵”。其工艺过程 燃料性能和经济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丁醇具 是淀粉类或糖类原料经水解得到发酵液,然后在 有更高的疏水性和较低的挥发性,可与汽油以任 丙酮丁醇梭菌 (C.acetobutylicum)或拜 氏梭菌 意比例混合,并具有与汽油相当的热值…。因 (C.beijerinckii、C.saccharoperbutylacetonicum、 此,近年来生物丁醇的研究开发 日益受到许多国 C.saccharobutylicum)作用下,经发酵制得丙酮、 家的重视 。 丁醇和乙醇的混合物,通常的比例为3:6:1,再经 生物丁醇的制取技术与生物乙醇一样,均是 精馏得到相应产品。该法适宜的发酵温度为37~ 发酵法。在 20世纪初,曾是仅次于乙醇发酵的第 39℃、适宜的pH值约为4.3 。工业生产主要 二大发酵产业。但随着 20世纪 50年代石油工业 采用分批发酵工艺和连续发酵工艺,其 中连续发 的兴起,化学法合成丁醇技术登上了 “历史舞 酵的设备利用率高,产物积累多,适合于大规模生 台”,并迅速发展,在其冲击下,丁醇发酵逐渐衰 产。 落;到2O世纪80年代,发酵法已无法与化学合成 在传统发酵法生产丁醇过程中,由于受细胞 法竞争,因此很少采用该方法生产丁醇产品。近 浓度、高浓度底物和产物抑制等因素的影响,反应 年来 ,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加之石油资源的 日益 器的生产率和细胞质量浓度一般都较低,丁醇浓 紧缺,发酵法生产丁醇的技术重新显示出其优势。 度一般维持在 1~14g/L_6j。为了促进细胞生 笔者分析不同原料制生物丁醇生产技术,介绍了 长,提高生产率,近年来开发出了补料分批发酵和 国内外生物丁醇的主要制取技术、研究进展及生 两段法发酵新工艺,以及细胞循环技术和细胞固 产存在 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 定化技术 。QURESHI等 【采用补料分批发酵法 使生产率 和总溶剂质 量浓度分 别达 到 0.98 1 生物丁醇制取技术及研究进展 g/(L ·h)和 165.1g/L,而分批发酵只达到0.39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