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伊坦·弗洛美》看伊迪斯·华顿的道德关怀
从《伊坦·弗洛美》看伊迪斯·华顿的道德关怀 摘 要:小说主人公伊坦身陷理想追求与现实责任的囹圄,备受煎熬,然而他最终以死殉情的愿望却未能达成。作者何以安排如此悲惨的结局?小说究竟有无体现出任何道德寓意?基于一些对小说主题和文学基调的批评,本文将首先结合华顿的创作思想进行探讨,之后通过细读《伊坦
关键词:《伊坦 华顿 道德寓意 道德关怀
伊迪斯》自1911年问世以来就以它优美的语言、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广受评论界推崇,被认为是伊迪斯
《?t望》指出,“该小说压抑欢乐,否认人的正常本能,基调灰暗”(Lauer and Wolff,115)。《纽约时报》认为,“华顿乐于展示生活的悲惨面,并且缺乏同情、关切和宽容……小说中所有关于人性、怜悯和柔弱的部分都被设计出来,目的是为了增强痛苦和煎熬的效果”(113)。而《星期六评论》的批评更为直截了当,认为“小说结局是一大败笔……作者让他们(主人公)生不如死地活着,让他们(主人公)在残缺的身体里磨蚀掉激情的高贵……如此安排让读者看不到任何有意义的动机”(120)。在众多批评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莱昂纳尔1957年发表的“惯性的道德”一文中的评论,“《伊坦……道德寓意的缺失体现在死寂般的情境里和角色遭受的痛苦中”(126)。一言以蔽之,批评家们对《伊坦
作为读者,我们应如何看待这饱受诟病的结局并解读蕴含文中的道德意义呢?答案或许能从华顿的创作思想和文学主张中窥见一斑
华顿的创作主张充分体现出她的道德观。她认为,小说的主题应关乎精神道德等方面,“好的主题”应能体现道德经历,隐含道德意义(何小宝,137)。“任何主题必须首先以某种方式回应对生活评判的神秘需求,而这一需求就连最超脱的人也无法摆脱的……这是无法逃避的责任……任何试图隔离艺术和道德意义的做法都是徒劳的”(Vita-Finzi,33)。由此可见,华顿重视道德意义在小说中的构建,坚持通过主题呈现来揭示人性、批判人生,并将此视为评判文学价值的标准。与此同时,她的作品透现出“社会达尔文主义”,反映出社会道德与个人欲求之间的冲突、个人选择的两难境地以及个人理想在强大世俗面前不堪一击这类现实问题(何小宝,137)。从《欢乐之家》到《伊坦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在豪威尔斯现实主义传统中的华顿并不苟同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点,即作家应当描绘“生活中微笑的一面,这样才更能体现美国”(Tuttleton,Lauer and Murray,xiv)。她反感这种美国式的乐观主义,在她眼里,这是一种类似拒绝承认黑暗现实的幼稚想法,是一种“绝对快乐的孩子气的愿望和对伤痛的回避”(Lee,608)。她的《纯真年代》中就有这样一位“一心只想让自己的脑筋保持快乐”而不谙周遭世事的韦兰太太。正是通过对这类人物的塑造,华顿对此种无视现实、自欺欺人的做法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因而,她的作品时常呈现出阴郁凄凉、不遂人愿的氛围,并不为迎合主流思潮而改变自己的创见。“对于那些企图寻找理想主义、高贵性和英雄主义的评论者”而言(Tuttleton,Lauer and Murray,xv),她的作品往往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伊坦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新英格兰地区一个闭塞而贫穷的斯塔克菲尔小镇。主人公伊坦曾经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在城里读过书,一心渴望在城里谋份职业,过上体面的生活。但家庭生活的变故使他被迫辍学回到家中经营贫瘠的农田和破败的锯木场,并照顾生病的母亲。母亲病重时,长他7岁的表亲细娜前来照顾;母亲病逝后,因不敢独自一人面对孤寂的寒冬,伊坦娶细娜为妻。可不久后,细娜身体也“出了怪”需人照料。这时,细娜的表亲玛提来到伊坦家帮助料理家务。年轻的玛提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但漂亮阳光、温柔细腻。她的到来为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带来了一线光明,也重新燃起了伊坦对理想爱情的憧憬,两人互生情愫。然而,一向寡言少语的细娜却对此早有察觉。抑或出于嫉妒,她决定打发玛提离开。几番徒劳无力的反抗之后,在送玛提离家去火车站的途中,两人互表爱意,伊坦带玛提滑雪橇,尽可能地延长着最后时刻的相聚。离别时的痛苦和对离别后的绝望迫使两人驾着雪橇,撞向大榆树,渴望以死殉情。然而,他们未能遂愿,只落下残疾的身躯。从此,三个人开始过上了同一屋檐下虽生犹死的生活
故事无疑是悲剧的,但华顿在小说创作中并非如某些批评所言“不动感情……冷酷的超脱”(Lee,163),而是她把控情感适度,不落入“多愁善感”的俗套。故事的结局,虽让人扼腕痛惜,然则是华顿一贯小说主题的具体彰显,即:强大的伦理道德观念束缚着人性、追求道德理想主义的个体面临道德抉择的艰难以及个人理想在世俗力量中泯灭。事实上,华顿自身也经历过类似伊坦的挣扎。因此,结合华顿的生活对考察小说蕴含的道德意义,从而管窥其道德情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