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2011下半年宏观经济热点问题
我国2011下半年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及应对方法物价与加息问题今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超出了多数人的意料,逼近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3%的价格调控目标。同期,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4%,环比涨幅也扩大了1.1个百分点。中国两大价格指数同步上涨,并且涨速加快,使得市场对加息的预期转向增强,希望以此来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其实,单纯依靠加息,并不能够解决当前及今后的物价上涨问题。首先,物价上涨主要来自强劲的成本推动。自去年以来,构成中国物价基础(主要原材料成本)的大宗商品价格强劲上涨。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2009年12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比年初上涨35.6%。其中有色金属上涨96.8%,能源类上涨94.4%,矿产品上涨44.2%,橡胶上涨38.7%,农产品上涨22.7%,食糖上涨89.3%。进入新的一年以后,CCPI继续强劲扬升。其中1、2月份同比涨幅分别达到31.5%和26%。预计1季度涨幅在20%以上。其中,钢材市场价格涨幅超过20%,销区的天然橡胶(SCR5)同比涨幅超过30%,精炼铜价格涨幅超过50%。从进口情况来看,大豆进口价格涨幅超过15%,铁矿石进口价格涨幅超过30%,石油进口价格涨幅超过60%。上游CCPI价格指数的上涨,无疑会对下游PPI和CPI价格指数形成很大的成本推动力,成为2010年中国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其次,灾害天气一定程度逆转供求关系。今年前两个月物价涨幅构成中,食品价格上涨占了很大比重。据国家统计局分析,2月份的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推动,食品类价格对CPI贡献了2.01个百分点,为CPI涨幅贡献5成以上。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与此期间所发生的全国低温雪灾天气有很大关系。比如,新年伊始,一场暴雪就使得北京蔬菜供应出现短缺,叶类菜价格最高涨幅达到125%。这不能不影响到物价水平,特别是食品价格水平。最后是对比基数的影响。去年此时商品市场正在遭受金融危机煎熬,市场心态是现金为王,降价销售。受其影响,三大价格指数,无论是CPI、PPI,还是CCPI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对比基数较低,这也促成了今年前两个月物价同比涨幅较高。这个特征在PPI和CCPI价格指数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国家统计局分析认为,翘尾因素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大约贡献了PPI三分之二的涨幅。另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2009年1季度CCPI同比降幅超过20%。由此可见,以上三个方面才是今年前两个月物价涨幅,尤其是食品价格涨幅较大的主要因素,而加息并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对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行情的波动,以及“老天爷心情”如何,我们目前调控手段十分有限。比如,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站稳80美元/桶价位之后,国内成品油价格一定要随后调整。同样,在严重灾害天气面前,农作物生产一定要遭受损失,至少是生产成本(抗灾费用)会有提高,即使我们加息也扭转不了这种局面。因此,就目前具体经济情况而言,加息确实药不对症,对于抑制物价上涨作用不大,不仅如此,率先于欧美国家加息,还有可能火上浇油,推动物价水平的进一步上涨。 这是因为,目前欧美国家普遍实施接近于零的低利率政策,而且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中国现行的基准利率已经明显高于欧美国家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率先加息,会使得中国利率水平更高,刺激更多境外“热钱”进入,迫使央行向市场投放更大规模的人民币占款,从而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增加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所以说,用加息来对付物价上涨,很有可能是把“油门”当成“刹车”踩了,有可能事与愿违。如何抑制物价上涨,防范可能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除了银行窗口指导,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冻结或回收流动性过剩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施人民币的自主、适度升值。这样做的好处是,导致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相应下降,减弱物价水平扬升的原材料成本推动力量,其结果是物价上涨“釜底抽薪”,消除通货膨胀的形成基础,同时也可以缓解日趋增强的外部压力。货币政策走向自近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来,针对货币政策紧缩是否过度的争议不断升级。考虑到近期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市场越来越关注,下半年央行是否会调整目前货币政策的紧缩程度?自2011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主要以运用数量型工具为主,央行交替使用公开市场业务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来冲销流动性。由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是通过金融媒介作用于实体经济,其影响较为间接和微弱,加上目前外汇占款主导了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导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已成为一种常态工具,今年央行曾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不考虑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因素,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已达21%,创出历史新高。从当前经济过热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CACM 1021.135-2018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桑椹.docx VIP
- 合肥南站枢纽方案.pdf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公司年度颁奖晚会主持词与公司年终工作总结2合集.doc VIP
- GB/T 27726-2011_热塑性塑料阀门压力试验方法及要求.pdf
- 医学生全国水平测试题库.pdf
- 2025年东莞实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第十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课件.ppt VIP
- 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浇灌系统设计.pptx VIP
-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年版精要本).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