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
语文教研组 一课时
设计思想:这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文是比较典型的抒情散文,应教师与学生一道,通过解读、品评,总结出一些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材分析: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表现手法都对学生欣赏散文的一定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深度,对于本课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对感情基调的把握上要与文章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通过阅读、比较、想象等方法了解文章内涵。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品读为主,教师让学生先“感受”这篇课文,从感性上接受它;
2.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五、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以情选景;
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教学手段:采用“自读——讨论——评讲”的方法。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字词,并多次朗读课文。教师准备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所画的: 画面一 打出《天净沙 秋思》(一起背诵)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体会……
2、让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佳句: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等。
(三)、时代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讲析课文:
1、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哪三个方面,全文是对这三方面分别描写的,还是通过所选择的不同景物,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渲染刻画的?(由学生自读得出结论)
①三个方面——“清”、“静”、“悲凉”。
②选择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第3—11自然段)
2、第一部分 “总起”。
①北国之秋 感受:“清”、“静”、“悲凉”
总起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 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3、第二部分
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什么?
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秋蝉的残声;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的场面;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
①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