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谢晋“文革”叙事的大众认同机制及当下启示
?[摘 要] 从文化机制的深层肌理考察,谢晋以“‘文革’三部曲”为代表的电影经典正是立足于民间话语的利用、生产与播撒,通过“对抗与抚慰”机制的缝合性实践,既安全释放了大众对政治的冲撞性情绪,同时从民间道德层面输出抚慰性情绪,从而在面向时代的文化解构与建构中,引导受众深层认同。谢晋电影对大众文化机制的成功实践,可为当下的大众电影生产提供策略上的启示。? [关键词] 谢晋;“文革”叙事;大众认同机制? ? 从某种意义上,谢晋电影创造了20世纪80年代大众接受的神话。尤其以《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为代表的“‘文革’三部曲”,每部影片都收获了超过1亿的观众。解读谢晋电影成功的奥秘有各种不同的通道,如果我们认同文化是“意义在特定社会中的产生和流通”,而大众文化就是“民众参与的社会意义的生产和流动”[1]255那么,作为新时期掀起票房和舆论双重热潮的谢晋电影,其生产与接受首先应该置于大众文化视阈中考察。? 而从大众文化的深层机制考察,谢晋以“‘文革’三部曲”为代表的电影经典正是立足于民间话语的利用、生产与播撒,通过“对抗与抚慰”机制的缝合性实践,既安全释放了大众对政治的冲撞性情绪,同时从民间道德层面输出抚慰性情绪,从而在面向时代的文化解构与建构中,引导受众深层认同。? 一、对抗机制与大众文化的先锋性? 作为民间意识形态的话语代表,大众文化的本质是民间情绪与欲望的组织和释放。这里,民间被视为“与国家相对的一个概念,民间文化形态是指在国家权力中心控制范围的边缘区域形成的文化空间”[2]。作为社会权利关系的弱者,这种非官方色彩的民间(包括乡土草根民间、都市市民民间、知识分子民间)摆脱不了的是其下层性和边缘性。这种下层性与边缘性决定了民间面对压抑政治,会有伺机而动的本能反抗。从这一意义上,“大众文化的基本结构就是民众和权利集团的对抗。”[1]257以此视角观照谢晋的“文革”叙事,不同于精英批评所关注的正统主题和革命话语,我们几乎在其每部作品的“文本间隙”看到活跃的冲撞性民间话语的声音。这种声音或显或隐,并演化为自觉的意识形态和伦理范式,构成对正统的挑战。? 谢晋说过:“我的电影是酒性最大的。”[3]这里,我们大体可以把它理解为谢晋作品的批判激情。确实,从《天云山传奇》到《牧马人》再到《芙蓉镇》,作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谢晋择取的都是当年轰动社会的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在拨/dxessay/ 乱反正的政治大局虽定,但保守气氛仍很浓郁的年代,谢晋接受或选择这些充满火药味的选题,事实上是冒着政治风险的。以电影《天云山传奇》为例,这部影片在当时面临重重阻力,甚至“可以说是在有点人心惶惶的情况下拍摄的”[4]93。影片的对抗性直接体现在二元对立结构的设置——曾经权威的官方政治(以吴遥为人格代表)被放在历史审判席上,构成和正义民间的道德区分。其间,作为被逐出中心的民间知识分子,“右”派罗群以正义民间的道德代言构成了对压抑政治的反抗。冲撞的声音同时来自新一代天云山考察队员周渝贞。作为非历史亲历者,愤青周渝贞的反抗既来自对传统英雄标准的质疑,也来自对怯懦的宋薇和“左”倾的吴遥的凌厉质问和否定。可以认为,作为历史事件的观察者,周渝贞的位置也就是观众的位置。由此,周渝贞的道德拷问也可视为观众的审判。它来自民间,代表民意,它率先唱出了大众心中的反抗之声。正如研究者谈到的:“《天云山传奇》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的潮流中,为什么能引起那么巨大的社会共鸣和民众反响,就因为它触及了政治民主和社会公平这两个根本问题。”[5]影片被白先勇先生称之为“尖锐的戏”[4]411,恐怕也正源于电影中的民间对抗锋芒。而80年代谢晋电影之被大众期待,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影片对政治禁忌的冒犯而来。? 如果说,作为影片内设的历史观察者和批评者,周渝贞的民间反抗是显性直接的,是高悬着民间正义和公正的大旗,那么,对于影片中的多数历史亲历者而言,置身于扭曲的时代,他们的反抗则以对主流的或疏离或逃逸的隐晦面目出现。其间,压抑的“知识分子民间”和“乡土草根民间”殊途同归地以感性的民间价值作为内在的对抗武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论相邻私蔽权的法律保护.doc
- 论着作权限制的合理性及其在着作权制度价值构造中的意义.docx
- 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doc
- 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发展历程.doc
- 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doc
- 论砌筑砂浆与抹面砂浆的区别.docx
- 论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word03.doc
- 论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doc
- 论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的扩大及数额的确定(调查).doc
-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doc
- 《GB/T 4340.2-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pdf
- GB/T 4340.2-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340.3-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pdf
- 《GB/T 4340.3-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pdf
- GB/T 4340.3-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pdf
- 《GB/T 45284.1-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284.1-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pdf
- GB/T 45284.1-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pdf
- 《GB/T 45284.5-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人脸图像数据》.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284.5-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人脸图像数据.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