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doc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 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在贵池区发生范围较大,为害时轻者树木生长明显减缓,重者把松针全部吃光,状似火烧,造成松树成片枯死。为了尽量减少马尾松虫为害的损失,我们进行了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的系统观察和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分布及寄主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区,主要为害马尾松、黑松、油松、湿地松、火炬松等。 2 形态特征 成虫 雄蛾翅展36-49mm,体色茶褐到黑褐;触角羽状,淡黄至褐色;前翅较宽,外缘呈弧形弓出,翅面有3-4条不很明显的横条纹,沿外横线的黑褐斑到内侧为淡褐色,中室白斑较明显;后翅中间阴现淡色斑纹。雌蛾较大,翅展42-57mm,体色较雄蛾浅,呈灰褐色;触角呈短栉齿状;中室白斑不明显。卵 椭圆形,初产时多为粉红色,也有淡绿、淡紫等,近孵化时呈紫黑色。幼虫 体色随龄期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区分为棕红色和灰黑色两种,鳞毛也有银白色和银黄色两种;头部黄褐色;中、后胸背面有2条蓝黑色天鹅绒状的毒毛横带;身体两侧具白色长毛,并有灰蓝色纵带,由中胸至腹部第8节气门后上方的纵带处各有1白色斑点。蛹 纺锤形,棕色或栗色,腹末臀棘细长,末端卷曲。雌蛹长26-33mm,雄蛹长19-26mm。茧薄,灰白色或淡黄褐色,外有散生黑色短毒毛。 马尾松毛虫以3-4龄幼虫在针叶丛中、树皮缝或地被物下越冬。来年2-3月平均气温升到10℃时出蛰。成虫趋光性强,寿命4-10天,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好飞向林木生长茂盛的中龄林和林缘产卵。多夜间交配产卵,产卵量一般为200-500粒。卵成堆或成串产于针叶上。卵期1周左右。初孵化幼虫有群集性,啃食针叶边缘,使叶丛呈现枯黄卷曲,这种现象可作为发生动态的预测标志。1、2龄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可借风力传播;3、4龄幼虫分散为害,啃食整根针叶,受惊后弹跳坠落;5、6龄幼虫有迁移习性,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幼虫一生约可食200条松针,其中以末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量的70%-80%,1株10年生松树大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全部针叶,故防治应在幼虫期进行。1-3龄幼虫自然死亡率一般达75%左右,4龄后虫口数量较稳定,因此,在预测发生量时常以4龄虫口密度作依据。幼虫老熟后,在树上针叶丛间或树皮上结茧,但针叶受害较重的松林,常在树下灌木或地被物上结茧化蛹1.?营林措施。(1)封山育林及营造混交林,提供有利于天敌而不利于松毛虫的栖息环境;(2)选种抗虫树种,如火炬松有较强的抗虫性。 ?2.?做好测报工作。由于松毛虫是间歇性猖獗的害虫,因此做好虫口数量变化监察是及时控制虫灾的前提。监察重点应放在常灾区,尤其是那些“虫源地”。虫口密度调查方法很多,常用的有:(1)振落法。用木锤或硬木棒连续快速猛击树干,将树上的幼虫振落在地,然后点算虫数。(2)性激素监测法。用人工合成的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诱捕雄蛾,了解林间虫口密度。(3)黑光灯诱测法。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夜晚开灯诱捕,从中掌握虫情。 3.?生物防治。(1)施放白僵菌。在幼虫越冬前(11月中、下旬)和越冬后(2~3月)放菌效果好。因这段时间雨水多、林间湿度大,有利于白僵菌繁殖。(2)喷洒苏云金杆菌。用每毫升含0.5~1亿孢子的菌剂防治3~4龄幼虫,5天后死亡率达90%左右。(3)引入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4.?化学防治。用25%灭幼脲Ⅲ号粉剂或16%灭幼脲Ⅲ号增效粉剂,兑滑石粉50-75倍喷施氰菊酯此外,辛硫磷、亚胺硫磷等均有效。? - 1 -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