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步:组织答案,简要赏析诗歌。要将前两联描绘的景物与作者面对此情此景的喜悦之情结合起来。作答时,一要描摹画面景物,二要交代作者的情感,三要点出情与景的关系。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第三课时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一、真题体验 (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诗意助读】 野菊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之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虽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 【问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审题推断】 细读本诗及题干,写出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的结论。 【信息1】题目“野菊”。 推论:“野菊”是诗歌的主要形象,是作者言志的所托之物。 【信息2】“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推论:“野菊”品性高洁,不因外部环境改变而改变。 【解题指导】 第一步:找出诗中的物象。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物象就是野菊。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是集中描写野菊生长环境的特点,其重点是“幽色”和“妙香”。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第三步:概括物象的本质特征。要透过词语的字面意思,挖掘其深层含义。咏物诗一般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象征了一种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品格。从全诗看,“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运用对比手法,将野菊的高洁置于至高的境界上,更突出了野菊的本质特征。 【规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二、方法归纳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等原因,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状态,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一定共同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诗中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及月露风云等物象,要注意理解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如杨万里《野菊》中的野菊,就要注意传统意象“菊”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 2.关注色彩色调,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欣欣向荣,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的意境。如杨万里《野菊》中“重阳”一词就点明了是秋天,野菊生活的环境是肃杀、萧瑟的。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的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的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成永别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传情达意,还要借助艺术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如杨万里的《野菊》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高洁的形象。 4.明确解题关键,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答题步骤】 三、即时演练 (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