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再别康桥 姓名 孟维娟 工作单位 河北无极中学北校区 年级学科 高一语文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把握作者情感。 2,感知《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 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 提问法 讨论法 点拨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国的剑桥大学,去感受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笔名云中鹤,浙江海宁人。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著有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作品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1931年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写作背景 ??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922年,诗人曾游学于此,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有时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看云,有时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有时在星光下听水声……,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开启了他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使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写作道路;在康桥,他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徽音,这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为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在归国的海轮上,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第一节诗连用三个“轻轻地”,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说成“作别西天的云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小结:诗人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带感情齐读本节 (第二小节) 4、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作者为什么选择“柳”这个意向? 因为绿柳在夕阳照射下,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 常见的解释是,“柳”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