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沟村乡村价值再发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泥河沟村乡村价值再发现

泥河沟村的乡村价值再发现   在泥河沟村的36亩枣园里,生长着1100余株古枣树,树龄最长者有1300多年。它们目睹了窑洞院落里的人来人往,听惯了古戏楼里传出的悲欢离合。遗憾的是,如此古老的村庄没有文字记载,漫长岁月里的往事都潜藏在一辈又一辈村民的记忆之中 缘起:乡村减贫 2014年4月,陕西佳县泥河沟的36亩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s)保护试点。同年11月,这个陕北偏僻的山村又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这些接踵而至的名号,令曾经无闻的村落名声鹊起,也使村民燃起了改变贫困生活状态的热情与渴望 佳县古枣园是泥河沟村民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人与枣林和谐共生的文化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天然基地。然而,与中国绝大部分村庄的处境一样,这里的自然景观并未转换成村庄发展的资源。全村248户813人,劳动力290人,常年在村的158人中,有111人年逾花甲。他们是管理1450亩耕地守护枣林的主力军。这里是隶属于吕梁特困片区(属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村落,按照现行的贫困标准,全村贫困户达188户560人,其中包括五保户3户4人,病灾户15户36人,残疾户29户88人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干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能否为村庄的发展带来一线生机?能否从乡土文化入手,探索出一条通往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正是立足于这样的思考,乐施会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进行了两年的社区行动实验 行动:民众参与 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智慧,深具促进乡村发展的潜质。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则包括与农业景观浑然一体的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对乡土文化的刻意存留,更是对农业特性、对乡村价值的再评估,其终极指向是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 村落生活中祖祖辈辈携带的集体记忆。面对村落凋敝、农民贫困的处境,让村民生起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自信,继而利用本土资源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正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诉求 2014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驻村调研之初,村民不知农业文化遗产为何物,更不解外来者为什么要追问村子里的陈年旧事。村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缺乏了解,这种价值认同的濒危,使民众参与的遗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缺此,那些祖辈相承的乡土知识就无法发挥其延续文化根脉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村民共同找回村落记忆,使其在参与保护行动中,最终成为农业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成为了乐施会支持驻村调研工作的起点和社区营造的终极目标 研究团队从搜集老照片、老物件入手,村庄的尘封往事得以呈现。武岳林(1944年生人)珍藏着祖上嘉庆十五年的地契、咸丰九年的出租地帐、同治元年的赁窑老账、民国元年的迎婚礼帐;王春英(1943年生人)难以忘怀的是传了三代的木箱,那是外婆给母亲的陪嫁,也是自己出嫁时母亲所赠的妆奁。当古稀老人捧起他妈妈1950年用毛笔书写的日记时,当耄耋老人告知照片上的年轻人是他的高堂时,他们无以言表的神情,好像是又一次回归了童年。当研究团队把这些有情感的物件用相机重新翻拍的时候,他们不仅存留了一段又一段家庭的历史,也收藏了一份温暖的生活记忆 与搜集老物件同时,研究团队通过口述史的方法,采写了那些在乡村里生活的父一辈、子一辈传承的村落故事。在他们的讲述中,破旧的十一孔窑洞与乡村学校的兴衰连在一起;河神庙和龙王庙与他们的灾害记忆一并而至。他们饱受过黄河之苦,也曾享用了水运之便。村庄的集体记忆被唤醒,村中那段激情的岁月也因此得以重现。在这项采录口述史的工作中,研究团队不仅仅问询村内的老人,也对那些虽然漂泊在外、却心系家乡的年轻人做了细致的访谈。他们创业的艰辛、打工的经历,是近30年来农民群像的缩影。他们的人生起伏不再是一个村落的故事,而是中国农民刻骨铭心的生命历程 为了增进村民自我组织和自我建设的能力,2016年7月15―21日乐施会合作伙伴联动佳县县委和政府积极协助村民举办了“佳县古枣园文化节”。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通过“泥河沟大讲堂”,全面展现了村落调研成果和陕北窑洞式村落的设计理念。各领域专家逐一登场,与村民共同协商保护村庄的行动策略。如果说大讲堂更有村民集中学习的味道,那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中国传统村落2周年庆典”晚会,则是村民自编自演的集体联欢。这是继2014年7月7日、2015年7月16日以“乡思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