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象牙塔里的天堂:找“我”的现场
有这样一群人,在日渐稀薄的文化生态里,为凝聚一种沙龙文化而努力。这种寻找的意义,就像沙漠中的绿洲对于处在沙漠中渴望水和食物的人的意义。 完整认知世界 一杯水,在理科生眼中可能只是H2O,但在文科生看来或许就是一个灵动的世界。在我国,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很容易让一个人走向偏狭的一方,从而无法看见事物完整的一面。而刘道玉在《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和《中国高校之殇》里也表达了对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深恶痛绝。 身为武大学子的张川深受这位老校长教育思想的影响,决定用行动来打破由于文理分科而导致的思维局限。他集结起志同道合的战友,于2010年11月创办了武汉大学讲座网,最初是以“促进思想交流”的名义,把它打造成一个讲座资讯平台(),让更多人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讲座的动向,以免错失于自己真正有吸引力的课题。 还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儿,班上有一半的学生都分不清电脑主机和显示屏的区别,而作为宿舍唯一一个理科生,我也经常因为缺乏基本的地理常识而被集体鄙视。 “这是个悲哀,”张川说,“所以除了通过讲座网让人们获取必要的知识给养外,我们还延展了线下活动——创办讲座网的读书会‘争鸣学会’,分别开展向外及对内的思想交流活动。”不久后,全站内外激荡起一场场头脑风暴,极大地促进了他们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然而,有自由的地方通常就有管制,“武大讲座有很多‘红线区’,过度活跃的思想不能讲,有争议的人物也不能请,更别提什么政治敏感话题。”而这些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导致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残缺,但在高校日益行政化的今天,领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姿态,或许也是一种历史趋势。 相对而言,华中科技大学的学术氛围显得更加自由和开放,在他们学校已经形成几大讲座品牌:人文讲座,创新素质讲座,校友大讲坛,弘德讲坛等,而其中的人文讲座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内涵处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口碑。 从1994年到今天,华科人文讲座已举办1800多期,其发起人之一杨叔子院士也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兢兢业业,即便遭人非议,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和民族传统,芬兰有桑拿文化,我们会不打自垮。” 校友大讲坛协办方负责人刘灿说道,“人文素养是一个完整的人必备的东西,因为人活着不仅是追求金钱物质,总有一段时间他会反思自己活着的意义。”20岁的他纵然还未接触社会,还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游刃有余,但他依然知道,大部分工科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有缺失,而人文讲座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改变工科生功利、短视的思维,学习更多地体味人生。 说到讲座的开明度,刘灿显然也不那么认可,“有些老听众反映近几年人文讲座水平在下降,主要表现在请来的老师不敢说了,而且在请演讲嘉宾的时候也会故意回避一些人。”所以这学期的讲座主题基本上都集中在文艺方面,远离政治。据说前段时间华中师范大学请赵林教授做关于基督教的讲座,后因校党委的反对而取消。 即便话题及人员管制已成为高校讲座的大势所趋,但仍然有一些老师在为提供一个完整的交流平台做抗争,华科人文讲座的负责人郭玫就是其中一个。“她非常有骨气,为请主讲人的争议已经写过多次检讨了” ,刘灿说。 深刻找寻自我 近几年,在华科一直传颂着一个“活神话”——“选修课王子”。抛开已被媒体炒烂了的“七年选修100多门课”不谈,我们还是看看这件事本身,或许除了表扬他精力充沛、兴趣泛滥之外,实在不敢说这是一个多么值得称许的导向。 他可以以律师职业发展需求为由去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但若他只是按照外界对自己的要求去改变去追逐,那么迟早有一天他会变成一张标签,迷失真正的自己。 郭玥在小说《缝身》里说到,“每个人都要伸出自己比章鱼还要多的触须,努力和这个世界产生尽可能多的联系,作为自己的坐标、支点、标记,谨防丢失。” 但他们不知道,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人才是最孤独的,在他们进社会的那一刻,可能就是被现实拖着跑,无法慢下来关照内心,因为即便是独处一室,他的脑子也被外在的一切所侵占。那么,符合你心性讲座或许会成为开启你探寻真正自我的钥匙。 毕业一年多,再也没听过任何形式的讲座,某日借着一次采访的契机,到武大听了一场李英强关于“立人大学”的讲座。尽管当时的心境与那些热血学生格格不入,但还是在内心深处升起一种久违的清新感——原来还有这么一批热爱自由和公益的人,在做着能改变少数人的命运和多数人的观念的事! 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紫菘公寓13栋的管理员阿姨,以听了186场人文讲座的事迹迅速蹿红网络。对于已有56岁的她来说,“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紧跟步伐”是她抓住所有学习机会的理由,而在那些认真做笔记的某刻,说不定讲台上的某个想法就击中了她,让她重新认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