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狼毒的本草考证——为“瑞香狼毒”正名
中药狼毒的本草考证——为“瑞香狼毒”正名
作者:卓兆莲,高英,李卫民,李永平
【摘要】 对中药狼毒进行了本草考证,认为瑞香狼毒为历代本草记载的正品狼毒;狼毒大戟和月腺大戟应与瑞香狼毒区别列为大戟狼毒(或闾茹和草闾茹)较合适。
【关键词】 本草考证 狼毒 瑞香狼毒 闾茹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a critical study of herbalogy, it is concluded that Stellera chamaejasme L. is the botanical origin of Langdu recorded in the ancient herbalogical works.It is suitable to name 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and E.ebracteolata Hayata. as Daji Langdu (or Luru and Caoluru) to distinguish from Stellera chamaejasme L.
Key words:Herbalogical study ; Langdu; Stellera chamaejasme L.; Luru
狼毒为少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味苦辛,性平,有毒;入肺脾肝经;具有逐水祛痰、破积杀虫之功效[1]。《 中国 药典》[2]1977年版收载的狼毒,为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和月腺大戟E.ebracteolata Hayata.的根。而据相关 文献 报道[3],在历代本草中狼毒是以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stellera chamaejasme L.的根收载入药,而闾茹和草闾茹则分别以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和月腺大戟E.ebracteolata Hayata.为来源记载入药。狼毒的来源收载历来比较混乱。为确保用药安全,搞清狼毒的来源,还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 chamaejasme L.为正品狼毒的本来面目,同时还名于闾茹和草闾茹,有必要对其进行考证,以正本清源。
1 明代以前的本草记载
狼毒与闾茹两味药均始见于《神农本草经》[4],云:“狼毒,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痰疽蚀、鬼精蛊毒,杀飞鸟走兽。名续毒,生山谷。”又云:“闾茹,味辛,寒,主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生川谷。”由此可知,两味药在药性及功能主治上均有所不同,不应混用。
魏·吴普《吴普本草》[5]对闾茹的形态进行了描述,曰:“草高四五尺,叶圆黄,四四相当,四月华黄,五月实黑,根黄,有汁亦黄色。三月采叶,四月月采根。”根据此处的形态描述,特别是根具黄色乳汁,结合作者生活的地域(安徽、江苏一带),此处的闾茹似为大戟科的月腺大戟。
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6]曰:“闾茹,微寒,有小毒……,生代郡川谷,五月采根,阴干,黑头者良。“而狼毒则”有大毒,主治胁下积癖,生秦亭及奉高,二月、八月采根,阴干,陈而沉水者良。”奉高位于山东泰安境内,而在那里瑞香狼毒无 自然 分布,只有月腺大戟才有分布。因此,产于奉高的狼毒实为草闾茹,这说明,在梁代以前,两种药物就有所混淆。另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7]一书中,除闾茹外,还增加了草闾茹的记载:“今第一出高丽,色黄,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故云漆头;次出近道,名草闾茹,色白,皆烧铁烁头令黑,以当漆头,非真也,叶似大戟,花黄,二月便生根,亦疗疮。”由此可知,到了梁代,闾茹已明确地分为两种,即闾茹和草闾茹。从形态描述上看,闾茹与草闾茹均为大戟科植物。历代本草均认为闾茹表皮色黄赤,而草闾茹相对闾茹色浅,因而又称其为白闾茹[8]。闾茹“汁出凝黑如漆。”月腺大戟根中乳汁为鲜黄色,流出干涸后为淡黄色;而狼毒大戟根中乳汁为乳白色,流出干涸后变黑如漆。因此,这里的闾茹应为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而草闾茹应为月腺大戟E.ebracteolata Hayata.的根。闾茹具鉴别意义的关键特征为其根所含独特化学成分——硬性橡胶及树脂所致之“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之“漆头”。闾茹在采挖时,由于茎从根头(芦头)处断去,因而在此处流出许多乳汁,遇空气氧化凝固干涸后变黑,如涂上一层黑漆。另外从上述本草所记载的采收期看,亦与这两种药材相吻合。
而关于狼毒的描述在《本草经集注》[7]则云:“秦亭在陇西,亦出宕昌,乃言止有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故为难得。亦有太山者,今用出汉中及建平。云与防葵同根,但置水中沉者是狼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