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小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方法
高考语文小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方法
中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灿烂的文化。诗,正是这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屈原李白杜甫到毛泽东臧克家艾青,从山水田园边塞诗到自由诗散文诗,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手法之高妙,作家之众多,在世界文学长廊中确实是数一数二,独具魅力。
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2002年开始,古诗词鉴赏题由客观题型改为主观题型,位置也由第I卷转移到第II卷,赋值不断变化.
结合鉴赏要求及题型变化,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诗歌鉴赏的:
一、提前阅读,作好储备
在阅读诗歌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诗题,看清作者,预读注释。
诗题是诗歌的眼睛,是全诗意境展开的总纲。抓住了它,也就等于抓住了鉴赏的关键。在阅读时,合理地将它“代入”作品中,并进行合理的联想,往往更容易读懂诗歌。有时,诗眼就在诗题之中,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最富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抓住了它,就更容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诗歌鉴赏常会附有作者、出处等资料,在读诗歌之前,先读这些“免费”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关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个性,有利于我们揣度作品的总体思想倾向,把握作者的情感流程,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品。
有的诗歌鉴赏题还会提供少量的注释,这也是考生在读题时容易忽视的。其实出题附以极少量的注释,其用意就是为了适当降低难度,帮助考生顺利读懂原诗。在读诗歌时,一定要利用好注释,以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扫除语言障隘,突破难点,提高阅读有效率。
例如,2001年普通高考试题,选择的材料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诗后有注解“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读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要紧扣“暮雨”做文章。读作者,明白韦应物是中唐诗人,以田园诗著称,语言简朴。再读注解,就理解了诗人在分别之际,离愁别绪难以自抑,眼泪潸然而下。有了这些储备垫底,我们就可以胸有成竹地阅读诗歌了。
二、通读纵览,整体把握
有些考生答题,往往急功近利,重题轻诗,对作品缺少整体感知和宏观把握,常常被题目要求左右,易造成孤立阅读,断章取义,窥一斑而不知全豹,答题当然极易造成偏差。
例如,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颔联点题,既写景,又抒怀。这两联看似与忆弟无关,实则字字忆弟,句句有情。因为望月怀乡是“忆”,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均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后边两联转入抒情:颈联从弟兄说到家,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承前,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含蓄蕴藉,充满深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倍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就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非常凄楚哀惋,沉郁顿挫。这样阅读了作品,我们回答“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的问题,,就能回答得有广度、有深度,而不会局限于诗句本身。
三、立足意象,品味语言
意象是作品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的具体形象不外乎三种: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诗人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读完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住了。这时,再运用联想、想象,去领悟诗歌的生命——意境(意象的组合体,是作家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才叫会读诗歌了。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主要刻画的是自然形象,即春天里的云、水、莺、燕、花、草。借助联想、想象,我们的头脑中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秋冬水落,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早莺争抢暖树,欲试歌喉,新燕啄泥衔草,将造新居;赶趟儿的花朵,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绿毯儿般的嫩草,使马儿停顿驻足,留恋忘返……这是一幅清新绚丽、意趣淡远的动态画,也是一幅精雕细琢的工笔画。通过这幅画,我们感受到了西湖早春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初来的春天的喜悦、兴奋之情。
又如在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中,“蝉”既是自然形象,也是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我形象。诗歌从形状、习性、声音三个方面来写蝉,更告诉我们: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播。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四中学初三下学期四月调考化学试题含解析.doc VIP
- GBT 42706.1-2023 电子元器件 半导体器件长期贮存 第1部分:总则.doc
- 2018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练习:期末达标检测卷.docx VIP
- AC-25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凝土试验段施工方案.doc
- 行业联盟与竞争格局演变-深度研究.pptx
- 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九年级初三(上)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pdf
- 2025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高三二模物理试卷及答案.docx
- 第九章 压强和浮力(知识清单)【教师版】.docx VIP
- 2025保安员理论考试100题(附答案) .pdf VIP
- 2022年三级教育测试题.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