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考语文应试方法口诀之文言文概念.doc

高考语文应试方法口诀之文言文概念.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应试方法口诀之文言文概念

高考语文应试方法口诀之文言文概念 1、“词性(词类)”总共十二种,实词、虚词分两边:名动形、数量代;助叹拟、副介连。文言虚词另有“兼(语)”:盍(何不)诸(之于、之乎)叵(不可),另加焉(于此、于之、于何)。      2、“词语活用”别发懵,词性区别在句中。名、动、形,可互变,使动、意动很常见。名(名词)形(形容词)如若带宾语(作及物谓语),断定“活用”不迟疑。      3、“特殊句式”有四招:判断、被动、省略、倒(倒装)。“语序倒装”记歌谣:一前(宾语前置)、二后(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倒装)。      4、“一词多义”功夫深,做题尤其要留心。语境语意紧联系,译成“白话”好区分。      5、“语意关系”有两句,其实就是找“关联”:并(并列)、承(承接)、递(递进);假(假设)、因(因果)选(选择);另有转折与条件。      6、“评价人物”要分项,“性格、政绩”是两样。施动(主语)、受动(被动者)别搞混,时间、地点要看准。概括“形象”讲客观,言简意赅求节俭。      对“文言知识”概念里面容易混淆的现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例1:焉,可作代词、助词和兼词,有时不好辨认:      代词,相当于“之”字,如:“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疑问代词,怎么,如:“焉足道邪!”(《史记?司马相如传》)助词,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兼词,于此,在这里,如:“青麻头伏焉。”(《聊斋志异?促织》)兼词,于之,向他,对他,如:“使皇武子辞焉。”(《殽之战》)兼词,于何,在哪里,表疑问,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例2:词语活用是考卷中经常出现的题型,根据第2条,举数例区分:      名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名我固当”中的“名”字,是动词“称呼”之意。(《种树郭橐驼传》)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一般为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字,在本句中是意动用法,“以……为美”,或“认为美丽”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通常情况下,只要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就可以判断为“使动”用法:“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的意思是“这里的英雄传说和文化古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所以“称快”二字属动词的使动用法。(《黄州快哉亭记》)“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中的“从”字亦属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鸿门宴》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也很常见,根据语境将其译成白话就一目了然:“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二字,译出来应该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形容词直接加中心语即可贯通文意。(《赤壁之战》)另有一种现象可归为动词的“为动”用法:“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中的两个“哀”字,即是“为……而哀叹(悲哀)”的意思。(《阿房宫赋》)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殉职、殉难、殉情”等词语中的“殉”字,也属于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牺牲)”。      例3:第5条的意思是:古文中有些复句常常没有关联词,考生须根据两个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自己加上关联词,从而判断它们之间属于什么关系,例如:      并列关系,可给分句加“又……又……”或者“一会儿……一会儿……”来表示:“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种树郭橐驼传》)转折关系,可加“却”或者“然而”等表示其语意上的转折,以强调后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种树郭橐驼传》)假设关系,加“如果……就……”便可疏通文意:“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因果关系,加“因为……所以……”来表示前因后果:“赵王恐,不敢不献。”(《廉颇蔺相如列传》)条件关系,加上表限定的关联词语“只要……就……”使文意贯通:“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例4:方法第6条是针对某些考生的马虎粗心而编写的,以《寇准传》为例:其中“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一句是表现寇准为人诚实的性格;其中“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一句则是表现寇准在执政用兵方面的智慧和政绩。 精品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