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学通论第10章课案.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我用残损的手掌》:意象高度凝炼而不晦涩,感受细腻而不暗淡,深刻的现实内容与现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来。 (1)作者以诗人独特的感悟和高妙的才情洒脱成文,却能让读者叹服用“乡愁”串起的艺术画面的密度、质地和弹性。 艺术思想与手法的综合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象征主义不写公众革命题材的局限,将个人情感与祖国的要求、人民的进步融合在一起。 形式观念上观念性强,格律体,半格律体兼而有之,既有密集的意象,也有可诵性,说明诗人在向大众靠拢,力图从“俗”,在象牙塔与十字街头中取折中态度。 艺术手法上,写实浪漫兼而有之,暗示和直抒胸臆兼而有之。 在情感上,乐观、昂扬与悲哀兼而有之,诗人始终在探索 和寻找新的艺术途径。 3\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2)作者以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满古诗韵味,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 超级链接: 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柯灵《乡土情结》 请结合课外阅读,说出其它具有“乡土情结”主题的现代文学散文作品。 请结合课外阅读,说出其它具有“乡土情结”主题的现代文学散文作品。 四、思考与练习 1、 20世纪40年代国土罹难和民生疾苦的特定时代中,几乎同时产生了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穆旦的《赞美》三首将“家国之思”主题推向颠峰的现代诗,细读这三首诗,体悟它们的异同,并想一想诗人的艺术创作与民族故土之间的联系如何。 2、如果你受到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启发,并激发了你潜藏着的故园情结和爱国情怀,尝试以这一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演讲稿,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第十章 家国之思:终生不渝的故园情结 家国之思释义 所谓“家国之思”,就是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和敬爱之情。对哺育自己的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和永恒的情感,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 中国社会的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或“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 所谓“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基础,中国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家、国之间的这种同质联系。 家国之思作为人类共有的情感,在文学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表现;但相比之下,中国文学中的家国之思似乎更为深广和强烈。 如《汉书·元帝纪》所云:“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若就其发生背景和情感指向看,家国之思可分为思乡和爱国两类。 古代文学的家国之思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尊:孔子为万师表,六经即为万世教科书,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农耕文明的形成在周朝,《诗经》因此也成为家国之思的第一个高潮。在《诗经》之中,家国之思是最为重要的题材内容之一。 《王风·黍离》与《鄘风·载驰》。前篇描写故国之思,后篇抒发爱国之情,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宋 · 黄伯思《东观余论 · 翼骚序》: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后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 屈原作品中的家国之思,就更为寻常了,并且往往都已将家国之思的主题从乡、亲之恋,提升到了宗国、爱国和追求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高度。 《招魂》、《国殇》、《哀郢》、《抽思》、《怀沙》《橘颂》诸篇,也都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激情或深沉的忧国伤时情怀。 唐诗中的家国之思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张说《江中遇黄领子刘隆》:“相逢皆得意,何处是乡关?”张九龄《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高适《登陇》:“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陶翰《送朱大出关》:“丈夫多别离,各有四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