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秦代《峄山刻石》考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2 秦代《峄山刻石》考析 --兼论古代的“奏下诏书”制度 王 铭 陈建忠 (苏州大学档案系 江苏苏州 215021) 摘要 本文考证了秦代峰山刻石的历史背景和文献学价值;扼要分析其写作特色;并结合篇章结构,对秦代诏书形成途径作了勾沉。 关键词 秦代 峄山刻石 奏下诏书制度 一、《峄石刻石》及其文字疏证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峄石刻石》原著录于《金石萃编》卷四。前144字,为《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后79字,为《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公元993年,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时,误合为一。后世学者,遂有误认全文皆秦始皇所刻者,亦有错以为全文皆秦二世歌颂之辞者。 《峄石刻石》中原文字疏证:“高号”,指皇帝位号。“孝道”,教导。“孝”,疑为“教”字磨灭右半。“道”通假“导”。秦朝抑儒而崇法,于意以“教导”为顺。“绎”通假“峄”。“功”通假“攻”。《金石文字记》曰:“古人攻、功通用。”“乐石”,即砾石。《金石遗文录》注引颜师古说,释为“以泗滨浮磬作碑。”“著”,意为“附着”。“丞相斯、去疾”,指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臣德”,史书失载其姓。“昧死”意为“冒死”。 二、峄山刻石的历史背景与文献学价值 刻石,是秦代在公文书写材料方面的一次革命。南宋史学家郑樵曰:“三代而上,惟勒鼎彞。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详其文而用丰碑。”其兴起,既反映了深刻的历史、社会、思想根源等外部原因,又有其内在决定因素。兹简析其由:(1)历史根源。秦代早就形成以石材作书写载体的传统。存世的战国时期“石鼓文”十枚,记述了秦襄公因救周伐戎有功而受封西岐,以及游猎、行乐之盛况。(2)社会根源。郭沬若《奴隶制时代》认为:“殷、周时使用铜刀乃至石刀,刻石不易。春秋时已开始用铁,故刻石文字便随而增益,秦以后形成了压倒优势。”这是生产力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社会必然。(3)思想根源。周代重名器,珍贵档案文件多镌刻于代表了拥有者之名份、爵位、权益的青铜彞器。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带来观念变革。正如近代金石学家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所论:“自周室衰微,诸侯强大,名器浸轻,功利是重。于是以文字为夸张之具,而石刻之文兴矣。”(4)刻石自身特性,适应了实际公务活动的迫切需要。清代学者龚自珍《说刻石》曰:“石在天地之间,寿非金匹也!其材巨形丰,其徙也难”。与龟甲兽骨、青銅彞器相比较,刻石具有取材广泛、容字量大等优点;与竹木简册相比较,刻石具有存诸久远的优点。 由峄山刻石可知,秦代刻石又名“金石刻”(金字、石底之刻文 )。是用金屑嵌入石面所锲字痕而成。就其形成年代和内容性质辨异,则每处刻石应区分为密切相联的两件公文: 其一,秦始皇的《纪功刻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数次出巡,东至于海,十年间共刻石八处。兹列于下: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有峄山、泰山、之罘、琅琊刻石;二十九年有之罘、东观刻石;三十二年有碣石刻石;三十七年(前210年)有会稽刻石。虽然文意皆为“宣威武”、“颂功德”、“明法纪”、“齐风俗”,但文辞各异。 其二,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的《诏书》。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为效法秦始皇巡行郡县、以示威服海内,“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之旁。但每处所附刻的诏书,文字都相同。 《金石萃编》所著录《峄山刻石》在文献学上的价值: 第一,补史籍记载之阙漏,丰富我国档案文献宝藏。秦皇朝奠定了我国二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多所建树。但是,作为一个短命的政权,其遗世的档案原件太少,几近于空白。今所见秦皇朝文献,大多赖《史记》的著录而存世。但对刻石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仅明录六篇刻石的全文,却失载二十八年峄山、之罘二篇刻文。峄山,又名邹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峄山刻石,为秦始皇东巡的纪功刻石之始。相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