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讨论课).docVIP

!5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讨论课).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讨论课)

!5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讨论课)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略) 二、生理学基础 1.神经传递 (1)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细胞间信号流的一种主要形式。突触传递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2)缝隙连接:又称电突触,是指电信号通过特殊的缝隙连接,直接从一个神经元传递至另一个神经元。 (3)神经元间交互作用:发生在大量神经元胞体或突起紧密排列的部位(如海马、小脑皮质等)一个神经元兴奋时产生的局部电流可直接影响毗邻的神经元。 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指一些在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多为小分子的极性化合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合成。一般分为: (1)胆碱类:乙酰胆碱; (2)单胺类:儿茶酚胺,吲哚胺和组胺; (3)氨基酸类: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 (4)神经肽类:下丘脑释放的激素类、神经垂体激素类、阿片肽类、垂体肽类、脑肠肽类; (5)其他类:一氧化氮、一氧化碳、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激活因子; 3.神经系统受体 按递质受体的激活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生物效应的机制看,可将神经系统的受体分为两大家族: (1)与离子通道相偶联的受体 (2)通过激活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而产生效应的受体 4.与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 (1)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2)神经系统能量需求 (3)轴索运输、髓鞘形成与维护 (4)神经递质及神经传导 (5)神经元损伤与修复 第二节 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及其机制 药物神经毒性:药物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和结构损伤的毒性称为神经毒性(neurotoxicity)。 药物引起神经系统病变的类型: ? 结构改变:神经组织的细胞、髓鞘及细胞内超微结构发生的病理改变。 ? 功能改变:引起感觉、运动能力紊乱。 ? 行为改变:神经系统毒性作用较敏感的指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功能的改变,表现出众多的行为异常。 一、神经性毒物的作用特点 1.受损表现出现早,表现多样。包括:综合功能紊乱,传导功能紊乱。 2.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对某些类型的损伤非常敏感 3.直接和间接损伤:CNS不仅受到毒物直接损害而发生功能和形态的改变,而且也受O2、血和低血糖的影响而间接受到损害。 4.神经元的不可修复性:神经元一旦受毒物损害死亡,则损伤持续存在,其功能不能由其他神经元所代替。 5.轴突的修复不全性:中枢神经轴突受毒物损害再生效果很差,周围神经系统中轴突再生也十分缓慢,且再生后功能也不完全。 6.长神经干的修复需要较长时间。 7.不同剂量下,神经系统可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抗抑郁药在低剂量下,产生兴奋作用,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在高剂量下则产生抑制作用,甚至威胁生命。 8.累积性毒性效应:多种神经毒物/药物会产生累积性毒性效应。如铅等重金属中毒。 二、药物对神经损伤的类型 (一) 按神经毒性靶器官分类 1、神经元损伤 如神经元凋亡(阿霉素、前列腺素E2)、神经元损伤(如阿霉素、前列腺素E2。(表7-2) 2、轴索损伤 如轴索变性、轴索运输障碍(长春新碱、秋水仙碱可与微管蛋白结合)、轴索内线粒体肿胀破坏(如异烟肼) 3、髓鞘损伤 包括髓鞘层分离,选择性脱髓鞘作用。如胺碘酮、哌克昔林的周围神经毒性。 (二) 按神经系统损害的类型 1、脑损伤 2、脑神经损伤 3、脊髓损伤 4、神经-肌肉损伤 5、精神症状 第三节 药物神经毒性机制 (一)神经递质与神经毒性 1、干扰神经递质的储存和/或释 如利血平。利血平可与单胺类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能神经)末梢中囊泡膜上的胺泵结合,抑制其摄取单胺类递质,引起去甲肾上腺素耗竭,出现精神抑郁等不良反应。 2、干扰神经递质的代谢 如新斯的明的中枢神经毒性 (二)受体与神经毒性 ? 药物对受体的阻断作用: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氯丙嗪的椎体外系症状)、阻断中枢M-R(阿托品的中枢兴奋、幻觉) ? 如麻醉药物氯胺酮,为中枢兴奋性受体NMDA受体(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抑制大脑皮质和边缘系统的特定受体,可出现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数天或数周。 (三)细胞信号传导与神经毒性 1、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8zhuanq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