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20140814干渴的河南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年7月以来,河南全省持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来降水量最小的年份。河南省多地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粮食绝收的情况。】   2014年7月以来,河南全省持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来降水量最小的年份。尤其是河南省中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旱情的发展更为严重,遭遇了六十三年以来最严重的“夏旱”。汝州位于河南中西部,是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来看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这里的调查。   全村老少齐出动,为得一口“救命”水   当《经济半小时》记者赶到汝州市陵头镇朱沟村时,几十个水桶已经在送水车旁排成了一条长龙,从老人到小孩全部出动,等待接水。朱沟村交通相对便利,送水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因此大家都挑着扁担来取水。   记者:村里有井吗?   河南省汝州市陵头镇朱沟村村民:没有,井都干了。   村民韩能:我已经担一回了   她叫韩能,今年63岁。老伴身体不好,只能靠她自己来担水。韩能家里距离送水车的距离只有几十米,但是担着四五十斤的水桶往返,对于63岁的她来说依然十分吃力。韩能告诉记者,这是送水车第三次来到这个村子,从年初干旱到现在,村里人只能靠去山下边的村子买水来度日,一次交一元钱作为抽水的电费。   村民:缺水最起码有半年了。   韩能:半年。   尽管县里通知这些村民,送水车以后会每隔几天来送一次水,但是韩能依然想在这次多挑上几担,刚把桶里的水倒进水缸里便立刻又返回送水车前的队伍里。直到送水车要开往下一个村子,她才终于撑不住放下了担子 。   记者:这也不休息会,直接再担啊?   韩能:再担一担。你坐,我歇歇,谢谢。   记者:担了几担水了?   韩能:担了三担了。昨天担的,今天又担的。   记者:三担水够多长时间?   韩能:三担水用一天。   在汝州市,并非每一个缺水的村庄都能够得到县城里送来的水。一些村庄由于地处丘陵地区,山路狭窄多弯道,消防车、洒水车等大车难以开到村里送水,这里的村民便只能靠自己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张石磙今年63岁,家住汝州市焦村乡东沟村,和老伴相依为命。除了种地,张石磙还养了20几头羊。然而连续几年的干旱导致村里从去年下半年便供水不足,今年2月份以来则完全停水,张石磙只能一直到十几里远的地方去拉水。    村民韩能担水度日   河南省汝州市焦村乡东沟村村民张石磙:去年有些干,有些没干,今年是彻底干了。水从去年有些干,有些没干,今年是全部干完。一般平均都是两天,过两天以后就去拉一回水。   今年张石磙种的三亩多地几乎没有收成,这些羊成为了他的唯一收入来源。每次拉回来的水一半以上是喂这些羊用,老两口用的只有两三桶水。   张石磙:水现在就是一天,就是那桶,一天得三桶水。   从东沟村到取水的刘庄村,来回约30里路。东沟村的这个村小组年轻人都已经外出打工,只剩下几十位老人和小孩。像张石头、张石磙这样的老人不会开农用车,只能依靠牛和架子车,步行取水。张石磙家没有牛,他要取水还得借用邻居张石头老人的牛。   记者:家里有几头牛?   张石头:一头,那一头卖了,没水卖了。   记者:这头牛是舍不得卖?   张石头:这得拉水的。   张石磙:人掌着车子把,牛在前面拉着,都是这样拉法。   第二天早上6点,天刚亮,张石磙就来到了张石头家。 两人一起出发到8公里之外的刘庄村去打水。张石磙告诉记者,往年的这个时候,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地里忙农活,如今地里的玉米苗没有长成,打水成为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张石磙:这离刘庄就是三十里地,一来一回都三十里   路上记者也碰到了取水回来的村民。这位村民告诉记者,连续几个月都得拉水,让他不得不专门贷款买了一辆车。   记者:你这去哪打的水?   村民:井水是从乡政府拉的,十几里远,这拉水。为了吃水,没有水吃,贷款贷8000元钱,买了这车拉水。   记者:刚买的车?   村民:嗯。 村民贷款买的拉水车   走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来到了要取水的刘庄村。张石磙告诉记者由于连续半年需要拉水,因此他们也不好意思总到同一家去拉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户。   张石磙:有的到了路边,有熟人亲戚了,灌桶水就走了,有人跑这,有人跑那,到处找水。全部在人家这一家拉,都很麻烦。   而此时刘庄村的一位村民已经在等候着他们。车一到,便将准备好的水管取了下来,引出水后插到了取水用的铁桶里。   记者:来几次拉水车?   刘庄村村民:几次?那这山里面十几次也有。   两人的桶都装满以后,张石磙打算立刻上路,没想到刘庄村的一位村民却和他抱怨了起来。原来尽管刘庄村目前井水还充足,但是一些较浅的井已经开始干涸,这让刘庄村的村民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吃水问题。   刘庄村村民:俺这井这也干了,就大队这井,这点能出来水了,你就跑下来拉水。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