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亚诸国,为何唯有日本不能“去汉化”
中国即便把日本全盘否定,也决不能忽视一件事,那就是日本人的长处:认真。无论发生什么事,这一点作为中国人不可不学。
——鲁迅
世所共知,东方国家普遍受“华夏文明”影响,朝鲜、越南等都使用汉字,但是20世纪以后,东北亚、东南亚国家纷纷去汉化,朝鲜、越南文字改革后,可以全盘不用汉字,韩国为了“去汉化”,把“汉城”改为“首尔”,而唯一个国内华人不占主体却没有完全抛弃汉字的国家,就是日本。
日本首都“东京”虽然与中国北宋京城同名,现在也有英文音译,但还是规规矩矩地写上汉字。或许日本也有人与韩国人一样,有心与“汉”说永别,但就是无法彻底“去汉化”。这是为什么?
回归日本文字变迁,不能说日本的文字没有改革,比如源自英美的外来语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三分之一,但是外来语再多,日语里的当用汉字终归无法取消,因为一旦取消汉字,同音不同字的功能马上消失,日语马上就会出现词义的混乱局面。恐怕到时日本人也无法看懂他们的字母要表达什么意思。
所以,今日“东京”还是“东京”,在字面与中国昔日开封并无二致。
可见,汉化日本,着实化到了“腠理”。
为什么唯有日本能汉化到血脉中?有人认为,“汉和”本来就有血缘关系。
迄今依然有人认为,“万世一系”的日本首任天皇“神武天皇”就是秦人徐福。神武天皇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徐福?这个课题已经论证了上千年,几乎成为日本式“哥德巴赫猜想”。以日本现存的遗迹看来、两千多年前,确有载有徐福和5000名童男童女的中国那个庞大的东渡船队到了日本,但没有撑得住的文字考据能证明、徐福就是日本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我个人也不认同这种有些牵强的说法。不过,作为中日友好交流历史的一段小小的插曲,听来倒也无伤大雅。而杨贵妇终老于日本的逸闻似乎流传的更为广泛,姑且作笑谈吧。
而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540年,召集秦人、汉人等诸番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户人数,总七千五十三户。”由此可知,秦汉时期中国内地移民定居日本的人数相当可观。所以,说徐福团队是大和国的移民一部分应是靠谱的。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是日本的第一任“文明课老师”。历史上的日本经历四次“才变”,一次跟德国有关,一次跟美国有关,两次跟中国有关。
第一次“弥才”,日本史称“弥生时代”,发生公元前300年。在此之前,日本是原始社会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令日本过渡到了奴隶社会。中国《后汉书?东夷传》和《日本书纪》都留下了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弥才”让日本人吃上了大米、用上了青铜器。“万世一系”的神武天皇与社会飞跃在这个时候猛然出现。“弥才”的主要成果,种植和青铜器都与秦朝的固有文明相符。一个岛屿民族用极短时间几乎完成了大陆民族在发展进程中需要数千年才能完成的文化飞跃。如果不是得到了某种先进大陆文明的猛烈灌溉和侵袭,很难想象这“奇迹”的发生。所以这也成为秦朝徐福造福日本的之一佐证。
第二次“大化改新”之“汉才”把日本正式带入高度文明的封建新世纪。历史没有争议,日本第二次“文明变革”,完全“以中国为师”。孝德天皇大张旗鼓地宣扬“汉才”,言之凿凿地进入了全面汉化时代。“和魂汉才”是中世纪日本“大化改新”的国家纲领。此时“华夏文明”达到鼎盛,唐中国如日中天,大和民族心悦诚服地甘居华夏小弟,把“汉才”举为国家纲领,从政治体制到文化设计,一律照搬“汉才”。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三省六部”,至今内阁还在沿用“省”称谓。今日日本,依然是个礼数周到的国家。而从古代日本人的礼节来看,也与中国隋唐异曲同工。中世纪前的日本,是“华夏文明”的忠实粉丝。对于中国,只有崇拜,未曾动过一丝“征服”之念。
我们今天探究日本的汉化深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便“汉和”没有血缘关系,但日本学习古代华夏文明还是任何国家无法比肩的,这着实显示了日本人的一大长处:认真。日本学习先进文明的认真刻苦,真到元气中,刻到了骨子里,他国无人能及。
古代日本上层人士似乎个个都是中国通,他们的汉语文言功底甚至比有些中国人还深厚,礼数比有些中国人还周到。所以,中国现代很多高等学府的老师、学者到日本访问,不敢轻易交流“中国传统文化”。而许多日本文化学者,也丝毫不掩饰对“古典中国文化”的崇尚、“拿手”之情。
即便是日本后来换了老师,也无法在文化上将“汉”绝迹。足见古代中国文化进入了他们的血脉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日本注定与华夏文明“扯不清”关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