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导则.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导则

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前 言 2008 年 5 月 12 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 级大地震,造成了 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众多建(构)筑物的损毁也产生了大量的 建筑垃圾。 为确保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及时 清运、妥善处理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在清理建筑垃圾过程中保护国家、 集体和个人财产、避免疾病传播和有毒有害物质扩散,促进建筑垃圾在 灾后重建中的资源化利用,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评估;3.清运;4.处理处置;5.资 源化利用;6.二次污染控制;7.劳动安全保护;8.管理措施。 本导则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 容解释。 本导则主编单位: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石龙路 345 弄 11 号,邮编:200232 )。 本导则主要编制人员: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张益、秦峰、 王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赵霄龙;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陈家珑;城市建 设研究院翟立新。 1 1 总则 1.1 为及时清运、妥善处理地震灾区建筑垃圾,促进建筑垃圾在灾后重 建中的资源化利用,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地震灾区坍塌的房屋和道路桥梁等建(构)筑物形成 的建筑垃圾和拆除建(构)筑物形成的建筑垃圾。 1.3 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以及损毁的文物建筑残 件等不包括在本导则范围内,不得混入建筑垃圾中清运处理。 1.4 灾区建筑垃圾处理应坚持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遵循快 速清除、就近处理的原则。 1.5 灾区建筑垃圾处理责任部门应依据本导则,因地制宜,组织编制建 筑垃圾评估、清运、处理处置、资源化利用和管理的具体实施计划。 1.6 灾区建筑垃圾处理工作应在责任部门的统一组织下,由建设、环保、 交通、卫生、文物等部门分工协作实施。 2 评估 2.1 编制灾区建筑垃圾处理实施计划,应由责任部门组织当地相关单位 对需清运处理的损毁建(构)筑物的分布、数量、种类进行调查、评估。 2.2 预估灾区建筑垃圾量宜以现场测量为准,如无实测资料,或现场难 以测算,可按以下经验数据估算:城镇地区砖混和框架结构的建筑物, 产生量约为 1.0~1.5 吨/平方米;其它木质和钢结构的建筑物,产生量约 为 0.5~1.0 吨/平方米。农村地区建筑垃圾产生量参照上述数据的低限。 2.3 应组织相关单位对含有或疑有传染性的生物性污染物、传染性污染 源以及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的损毁建(构)筑物进行申报、记录或风险 评价,为分流清运和单独处理提供依据。 2.4 对损毁的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等,应在文物行政主管部 2 门的配合下进行详细的登记和评估,以利于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 传统形式、传统功能”的原则下恢复重建。 2.5 对拟定的回填、堆放、填埋场所的选址、清运处理方案、二次污染 控制措施等应进行评估。 3 清运 3.1 对损毁建(构)筑物中的生活垃圾,以及生物性污染物、传染性污 染源和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等特种垃圾,应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分离 后分流,按有关规定和标准及时单独转运、处理。 3.2 对含有或疑有传染性的生物性污染物、传染性污染源的建筑垃圾, 难以分离的,应确定区域范围,在卫生防疫人员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后, 送卫生填埋场分区处置。 3.3 对损毁的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等的残件,应在文物行政 主管部门的配合下,按照所承载的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再利用性 进行分类清理,尽可能保留和保护可再利用的、承载传统材料特征和传 统工艺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