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ppt

第三章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补体系统 概 述 概念: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体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目前已知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生物学效应:在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扩大体液免疫效应,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可介导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及性质 1.补体系统的组成 2.补体系统的命名 3.补体系统的生成与理化性质 1.补体系统的组成 根据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类: (1)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 (2)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 (3)补体受体(CR) 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 是指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包括: ①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2、C4; ②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的MBL和丝氨酸蛋白酶; ③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 因子; ④参与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C9。 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 主要以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式存在: 可溶性:包括C1抑制物、P因子、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等; 膜结合:包括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限制因子和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 补体受体(CR) 补体受体可与相应的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结合,介导补体生物学效应。 包括CR1-CR5、C3aR、C2aR、C4aR、C5aR等 3.补体系统的生成与理化性质 生成: 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即可合成补体各成分,出生后3~6 个月达到成人水平。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成分,其中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产生补体的主要细胞。 1.化学组成:补体各成分的化学组成均为球蛋白,多数为?球蛋白,少数为?或?球蛋白。 理化性质 2.血清含量:血清中的补体含量相对稳定,约为4mg/ml,约占血清总球蛋白的10%,其中C3含量最高,约1.3mg/ml, D因子含量最低约2μg/ml。 理化性质 3.存在形式:正常生理状况下,多数补体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理化性质 4.特征: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56℃加热30min即可灭活,在室温下也会很快被灭活,故补体应保存在-20℃以下,冷冻干燥后能较长时间保存。许多理化因素如机械震荡、紫外线照射、强酸强碱、乙醇及蛋白酶等均可使补体灭活。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在某些物质作用下,或在特定的固相表面上,补体各成分可按一定顺序依次被激活。在这一过程中,被激活的前一组分,即具备了裂解下一组分的活性,由此形成一系列放大的补体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 激活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补体片段,也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 补体系统的激活主要有三条途径:即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 1.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质 由C1启动激活的途径 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主要激活物: 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触发C1活化的条件为: C1只能与IgM 或某些IgG亚类(IgG1、IgG2、IgG3)的结合才能活化; 激活过程 参与成分:包括C1-C9,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三组: 1.识别单位(C1q、C1r、C1s) 2.活化单位(C4、C2、C3) 3.膜攻击单位(C5-C9)。 激活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识别阶段 2.活化阶段 3.膜攻击阶段 识别阶段 即C1 识别IC而活化形成C1 酯酶的阶段。 IgG1-3和IgM 与抗原结合,可导致抗体分子的构型改变,使Fc 段上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出来; C1q分子识别并与之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使C1r活化成为具有酶活性的C1r,进而激活C1s,形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C1 复合物,即C1酯酶。 活化阶段 即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形成阶段。 在Mg2+ 存在的条件下,C1可裂解C4,产生C4a和C4b两个片段。C4a 游离于液相;C4b可与邻近细胞表面或IC结合,形成固相C4b,而未能与膜结合的C4b 在液相中则很快被灭活。 C2对固相C4b有较高亲和力,能与之结合,继而被C1裂解为C2a和C2b。C2a 游离于液相;C2b则与固相C4b结合,形成稳定的C2b4b复合物,此即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 在C3转化酶作用下,C3被裂解为两个片段:C3a游离于液相;C3b与细胞膜表面的C2b4b结合,形成C2b4b3b三分子复合物,即C5转化酶。 膜攻击阶段 (1) 即补体活化的末端效应阶段。此阶段形成膜攻击复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