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景物描写类试题设题特点及作答.docVIP

现代文景物描写类试题设题特点及作答.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文景物描写类试题设题特点及作答

现代文景物描写类试题设题特点及作答 现代文景物描写类试题设题特点及作答 纵观多年来的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类文本,已毋庸置疑地呈现出散文和小说双雄并峙的格局。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少篇什都会借助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而命题者也常常会将此作为设题的考查点。因而,分析这类试题的命题特点,探究解答规律,进而立式建模,对提高复习课效率大有裨益,也有助于学生的考场得分。   一、试题特点   特点1:以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主,景物的特点偶有涉及。分析2010~2013四年试题,考查景物类的有12道,其中单纯考查景物作用(意图)的9道,既考查景物描写特点又考查作用的1道(2010安徽卷),另两道(2011年浙江卷、2013年天津卷)要求赏析画线部分描写的作用,实际仍是侧重于景物描写的作用。   特点2:以考查某一段落具体的景物为主,偶尔涉及全篇中的景物。近4年的12道试题,只有2010年辽宁卷和2011年江苏卷要求就全篇中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作分析,其余10道均是选定了某一具体段落或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   特点3:所考查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或句子分布全面。纵观四年试题,考查的景物在文章开篇的,3道;在文章中间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收集整理4道;在结尾的,3道;散见于全篇的,2道。且这些景物涉及了春夏秋冬四季。   二、典例剖析   典例一:2010年安徽卷   【试题】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原文】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解析】这段文字是主人公罗永才上山时所见之景,位于文章中间。本题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景物描写的特点(不单纯是景物的特点),二是景物描写的作用。前一问题,实质上是鉴赏景物描写的技巧,它少不了这样两个方面:描写景物时采用了何种手法,该手法表现了景物的何种特点。画线处共有三句,分别描写了山、树、坡、石、草、芽七种景物,除芽之外,其余景物均是平实客观呈现,未作点染,因此属典型的白描。而这些景物除安谧的特点之外,更多的则是由芽彰显出来的生机和活力。回答后一问题,既要考虑景物自身所传递出来的对于环境和气氛所起的作用,更要考虑对人物的心理的作用,同时,因为这些是山上之景,是罗永才上山所见,故事的地点由王麻子的院子转移到了山上,故而还有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参考答案】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典例二: 2012年广东卷   【试题】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原文】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解析】本段文字位于篇首,是在写残荷之前对宏村秋景的描绘。层林尽染,草黄枫红是秋季独有之景,该句点明季节特点;黄草、红枫、粉墙、黛瓦、碧水、画桥,见出景色之美、环境之雅;而一泓碧水和弯月般的画桥,是下文荷生长的特定环境及背景,其作用在于引出对残荷的描写。因此,思考的方向应集中在:景与季节、气氛的关系;景与下文写残荷的关系。   【参考答案】交代特定的季节,描写了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雅的意境。(2分)引出下文,为写残荷作铺垫,同时映衬残荷之美。(2分)   典例三:2013年山东卷   【试题】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原文】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眼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解析】本段文字位于篇末,描写了夕阳西下时乡村的一幕情景,其中既有自然景物如炊烟、霞光,又有人物如女人的吆喝声、一个挑着粪桶走过的男人,这一切组成了一个特定的环境,是老人所生活的乡间的情景;而夕阳下,炊烟起,女人们吆喝自己的孩子,表明乡间的生活是遵从着日落而息的大自然的法则;联系上一段老人与牛归去时的歌声以及本段的霞光,暗示了这种古朴生活的美好,是对生命的礼赞,对顽强活着的人的颂扬,这是景物所象征和暗示的主题。由于处于全文的结尾,故而这段景物与开头的呼应关系也不能忽视。思考的方向是:景物所显示的环境;与主题的关系;结构上,与开头的照应关系。   

文档评论(0)

ajiangyoulin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