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赋对何其芳早期诗文创作的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赋对何其芳早期诗文创作的影响

论赋对何其芳早期诗文创作的影响 论赋对何其芳早期诗文创作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何其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芳的名字与他的诗歌和散文一样,在中国现代文坛上芳香四溢。作为诗人,他隶属于现代派;作为散文家,他隶属于京派。一般认为,这两个流派,一个现代,一个传统,可何其芳却在他的早期诗文创作中很好地将现代与传统融为一体,而且更多地从传统文学中汲取了营养。谈及传统文学对他的早期诗文的影响,学界公认的就是晚唐五代诗词的影响。何其芳本人也曾坦言:我读着晚唐五代时期的那些精致冶艳的诗词,蛊惑于那种憔悴的红颜上的妩媚{1},我记得我有一个时候特别醉心的是一些富于情调的唐人绝句,是李商隐的《无题》,冯延巳的《蝶恋花》那一类的诗词{2}。但是,极少有人注意到对何其芳早期诗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除了唐人诗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头,那就是赋。其实,何其芳在他的《写诗的经过》一文中忆及:早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就曾硬着头皮读了一部分《昭明文选》,但终于读不下去。后来又找到一部《赋学正鹄》(包括汉魏六朝的短赋、唐朝的律赋,直到清初尤侗等人的赋),这本并不怎么好的选本,倒读下去了,其中一小部分他还读得好像很有些味道。正如他晚年的七律《忆昔》中所言:儿时未解歌吟事,种粒冬埋春复苏。少年时无意种下的这粒种,在他开始诗歌和散文创作后便悄然复苏、萌发,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也正因受到赋这种文体的影响,使得他的早期诗文的文体特征与赋体现出一种惊人的契合。   众所周知,赋为汉代一代之文学,它形成于先秦,兴于汉代,创新与提高于魏晋南北朝,发展而延续于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名家名作。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其主要特征有如下四点:一、亦诗亦文的形貌。二、铺采 文的语言。三、体物写志的手法。四、主客问答的结构。如果以这几点特征与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典型的现代派诗歌和京派散文加以比照,我们会发现,这些诗文简直就是现代版的赋。   一、散文化的诗、诗化的散文与亦诗亦文      何其芳是受新月派新格律诗理论影响开始诗歌创作的。1929年他到中国公学就读,此时正值新月派诗风行之际,当时中国公学的校长正是新月派的精神领袖和主帅胡适,教授中也不乏新月人物。《新月》中的新诗迷住了何其芳,一时他最爱读的是闻一多和徐志摩的诗,他们的几个诗集常不离手{3}。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些新格律诗,但是,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1932年11月1日,《现代》杂志第2卷第1期刊登了戴望舒的《诗论零札》,对新月派的诗歌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诗的散文化的理论主张,施蛰存曾回忆说,戴望舒这十七条诗论,似乎在青年诗人中颇有启发,因而使自由诗摧毁了《新月》派的壁垒。而在戴望舒的诗论出炉之前,何其芳已经由喜欢闻一多、徐志摩转而更加偏爱戴望舒了。于是,1933年,何其芳的诗歌便越出新月诗律的藩篱,踏上现代的散文化大道。也是在1933年,何其芳开始把一部分精力放在散文创作上,他创作出一系列被认为是诗也似的散文。可以说,何其芳的早期诗文是互融互通,诗文一体的。而这种特点正与赋的亦诗亦文的特征相吻合。   早在20世纪30年代,郭绍虞在他为陶秋英的《汉赋之史的研究》所作的序言中对赋这种文体就有如下论述:它界于情的文与知的文之间,它又界于有韵文和无韵文之间。无论从形式或性质方面视之,它总是文学中的两栖类。文的总集中可以有赋,诗的总集中也可以有赋。赋之为体,非诗非文,亦诗亦文。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有学者认为赋既如诗歌,讲究押韵和形式的整饬,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这样的文体,宜于状物叙事、抒情说理,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实为两者的综合性文体{4}。   以诗而言,何其芳1933年后的诗作再不是新月式的诗有定节、节有定行、行有定字的新格律体诗,而是一种亲切的口语化、散文化的自由体诗。如《罗衫》中眉眉,当秋天暖暖的阳光照进你房里,/你不打开衣箱,检点你昔日的衣裳吗?语调缠绵亲切,完全符合口语习惯。还有些诗歌若不是采用分行的形式排列的话,甚至就可以当作散文来读,如《岁暮怀人(二)》《梦后》《古城》《夜景(一)》《夜景(二)》《于犹烈先生》等。以《于》为例,我们把它做如下处理:   于犹烈先生是古怪的。   一下午我遇见他独自在农场上脱了帽对一丛郁金香折腰。阳光正照着那黄色,白色,红色的花朵。植物,他说,有着美丽的生活。这矮小的花卉用香气和颜色招致蜂蝶以繁殖后代,而那溪边高大的柳树传延种族却又以风,以鸟,以水。植物的生殖自然而且愉快,没有痛苦,也没有恋爱。他慢慢地走到一盆含羞草前,用手指尖触它的羽状叶子。那些青色的眼睛挨次合闭,全枝像慵困的头儿低垂到睡眠里。   于犹烈先生是古怪的。   我们能觉察到它原本是一首诗吗?它完全用舒卷自如的日常口语为我们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