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楼阁图.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帆楼阁图精要

Page ? * 《江帆楼阁图》 李思训 孙超 一、作者简介 二、画面内容简述 三、画面细节赏析 四、影响深远 一、作者简介 李思训(651-716,一作653-718),字建睍,一作建景,唐高祖从弟长平王李叔良之孙,李孝斌之子,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人;因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卒后追赠秦州都督;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 李思训作为山水画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画家,《历代名画家》言其善画,山水、楼阁、佛道、花木、鸟兽等题材皆能,尤以金碧山水著称。 据宋代《宣和书谱》记载,当时李思训的存世之作尚有 《山届四皓》、《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群山茂林》等十七幅,均已散佚,现在仅见《江帆楼阁图》和《九成宫纨扇图》。 流传至今的《江帆楼阁图》据记载是他的作品,但现仍存有争议。此画虽今被认定为宋人手笔,但可以反映他的画风。 二、画面内容简述 《江帆楼阁图》,绢本,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山水作品从自然实景出发,又在实景的基础上进行了想象与演绎。画面为竖形构图,景物从画面的下方开始,由近及远。 近处是林木丰茂的江边坡岸;画面右上方将近一半的空间表现的是平波浩淼的江面,近处的水面用细密匀称的鱼鳞形线条构成水的波纹,这种细密的线条随着水面空间的远去愈来愈清淡,逐渐融入水天之色。 江面上离岸较近的中间部分有一渔舟,左上角远处江面则有二片风帆渐行渐远。 细观之, 则发现近处的山林之间有亭阁掩映其间,画面上共有七人: 一人于廊内, 二人于坡岸赏景, 另四人似为一主三仆,主人骑马,三仆挑担携物,簇拥前后,缓缓沿山径而来。 人物的活动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营造出了富于人居气息的画面情境。 人物以重彩之法描绘,精工雅致,与画面的色调相契。 三、画面细节赏析 1、硬笔勾线,金粉铺地,装饰感强。 2、经营得当,相互映衬。 3、赋彩艳丽,金碧辉煌。 4、平远直深,意在笔先。 在这幅画中,山石以中锋硬线的勾勒为主,无明显的皴笔,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墨线转折处用金粉提醒,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李思训的画树方法较前代有了很大的进展,他不仅注意到单个树木的形状,也已相当注重树木之间的交叉取势, 画面上既有独秀于林的繁茂大树,也有不见枝干、惟见密叶的各种杂树,它们之间有主有次,相互映衬;在表现技法上,树木的枝、干、叶仍用工整的双勾填色法,让树木具有装饰意味。 整幅画面采用石青、石绿、赭石、朱砂等色彩艳丽的石色为主,秀于林的高大树木多以鲜艳的石绿色填叶,隐于树荫的杂树树叶则选择较为沉着的石青、靠近黑色的深蓝等色彩作为其主要颜色,树木的色彩运用齐整而富有变化,显示了画家的匠心;在石面、松叶上运用的鲜明的石绿色,在廊檐及木柱上着亮丽的朱砂色,都在画面上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富丽气息。 在《江帆楼阁图》中,前景的树木是平视的角度,就像观者站在树木的不远处看过去的一样。 按照正常的视觉经验,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前往山后看,不可能看到山后的景物,视线肯定会被丰茂的树木所隔阻。 但在这幅画中,画家超越了视觉的阻碍,将现实当中视线所不能及的山后之景呈现于画面上,大开了中国山水画依据物象而呈写心象的先河。 四、影响深远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记“李思训……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和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对李思训的山水评价皆甚高,言其为当时山水第一,并云后人多师法其金碧之法。 吴道子的“墨踪为之”,李思训的渲染赋彩,皆是山水画逐渐走向成熟的两个重要基础。纵观魏晋至唐代的山水画,李思训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画风严整精丽,主要以线条为主刻画自然中岩崖丘壑等景象,并以金碧青绿等石色为主渲染画面,笔法与色彩皆独树一帜。其画面法度之谨严、造境之高超、笔法之绵密、色彩之繁富, 皆在山水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之作用。 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一起为后世山水画奠定了发展基础。 据说,有一天,唐明皇李隆基因思念嘉陵江山水,便召来当时最为著名的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让他俩在大同殿以壁画的形式画出嘉陵江山水的奇妙与美丽。接到皇帝亲自下达的作画任务后,两位大画家便立刻行动起来。几天以后,吴道子的嘉陵江山水图就画了出来,而李思训用了一个月时间才完成。吴道子的洗练灵动,李思训的绚丽逼真,都使嘉陵江山水皆尽其妙。对此,唐明皇称赞说,“吴道子数日之机,李思训一月之功”。   许多人看到这则故事,都笑李思训太差,而一心向往吴道子的境界。其实这只是表现方法不同罢了,吴道子固然有才,如果力不足,也是徒然;李思训速度虽慢,依然能成千古不朽的作品。所花时间虽不同,价值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李白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却借问别来太瘦生,总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