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俄国到中国.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俄国的“多余人”形象在中国——从《罗亭》与《沉沦》谈起 2007-06-04 22:35:08|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摘要:“多余人”形象作为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它起初产生于俄国,在中国,则是有郁达夫首创,自那以后,中国变产生了一系列多余人形象,这些“多余人”形象,既具有俄国“多余人”普遍特点,同时也富有了中国的特色。要比较二者的不同与相同,我想要从两位具有渊源的作家谈起,这二位作家便是屠格涅夫与郁达夫,因为郁达夫的“多余人”创作直接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响,而要谈这两位作家“多余人”形象,就不得不从他们的成名作《罗亭》和《沉沦》谈起了,这篇文章便是从以这两部作品为支点,来探讨中俄“多余人”形象的异同的。 关键词:多余人 中国 俄国 比较研究 黑格尔曾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钢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的比较的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的同,或同中的异。”比如在19世纪中后期产生于俄国作家的笔下的多余人形象,受到了各国作家青睐,在其影响下产生了许多多余人形象,中国在20世纪最初几十年作家的笔下也开始出现多余人的形象,这与俄国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两国的多余人形象在共同点中有许多的不同,同时在相同中也包含着许多的相同,找出其中的“异中的同”,“同中的异”,得出其产生的不同和共同原因和作家创作普遍动机,正是我们的工作所在。 郁达夫作为中国多余人形象的首创者,《沉沦》是其主要代表作之一,主人公“我”也是中国多余人形象的代表。而其直接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响,无论是从抒情基调,还是作家的个人气质上讲,郁达夫和屠格涅夫都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要比较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还得从屠格涅夫的《罗亭》和郁达夫的《沉沦》谈起。从而在具体的文学形象中,找到普遍规律所在。 作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中国和俄国,多余人形象产生的原因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但要使其探讨有意义,我们得从其相同之处说起。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当任何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发生转变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氛围也会随之变化。那些最早接受启蒙思想的人就成为那一时期中重要的典型人物。这样的人不仅俄国有之,西方有之,东方亦有之。而中国和俄国的“多余人”形象即是变动时代中的特定产物。多余人形象缘起于俄国19世纪20—50年代,指的是当时一种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他们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自己所在的上流社会,他们能够发现农奴制度与沙皇专制的一些弊端,但又空怀理想,毫无时间的恒心和毅力,缺乏想社会抗争的勇气,被迫在盲目与失败的痛苦中死去。他们是生活在新旧两个世界边缘的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多余人”形象在中国的出现同俄国一样,都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的必然结果。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不难发现,中国这一段历史与俄国19世纪,即产生多余人形象的时代非常相似。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外忧内患,民族日趋衰亡,人民生活艰辛,渴求改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批有着新思想新头脑的知识分子踊跃而出。他们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最容易发现问题也最容易陷入问题,这样,中国的“多余人”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中国和俄国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变革的环境下产生了多余人形象。俄国先后出现了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而在其影响下,中国也开始出现一系列多余人形象,郁达夫是中国第一个将“多余人”用于创作并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的作家。他将之称作“零余者”,是由他翻译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而来的(郁将之译作《零余者的日记》)。并在屠格涅夫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多余人形象,《银灰色的死》《沉沦》《茫茫夜》等小说中都塑造多余人形象,他们都是五四之后,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下的产物。可见,在其产生原因上,有许多的相同之处。 郁达夫与屠格涅夫一样都是具有忧郁和感伤气质的作家,在人物自我形象塑造上,郁达夫明显地受到了屠格涅夫的影响。对郁达夫来说,屠格涅夫是一位“深切哀伤,幽婉美妙的大诗人”。他的忧郁孤独的气质,漂泊不定的生活都在郁达夫这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郁达夫说:“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面,我觉得最可爱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位北国巨人的影响。”因此在郁达夫《沉沦》和屠格涅夫《罗亭》中完全可以找到许多的共同之处。我们发现在“他”的身上许多地方都刻有“罗亭”的痕迹。《沉沦》中“他”觉得“自家是一个孤高傲世的闲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这是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