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市长倪鸿福4.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布衣书记倪鸿福 卫丽萍 在浦东唐镇王港地区,提起倪鸿福,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老倪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这里担任过公社党委书记,所以,大凡50岁以上的干部和群众,都说得出一两件关于这“布衣书记”的故事,并为曾经有这样一位好领导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1933年11月19日,倪鸿福出生于浦东东倪家荡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他是家中的老大,下面有一弟一妹。1942年秋,倪鸿福的父亲因操劳过度而致疾去世。那年,倪鸿福9岁,他的弟妹分别才4岁和9个月。年幼的他便帮助母亲分挑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要求上进又肯吃苦耐劳的倪鸿福已经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受到了组织上的信任和培养。作为一名优秀青年,倪鸿福被推上了乡团总支书记、东郊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等岗位。以后,随着他的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职务也不断提高,从虹桥公社(即后来的王港乡)党委书记,到川沙县委书记,从上海市农委书记,到上海市副市长,直至上海市委副书记、市检察长,成为党和政府的一名高级干部。长期的为党和人民勤奋辛劳、呕心沥血,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2002年5月15日19时,倪鸿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终年68岁。 在倪鸿福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有五分之一是在王港度过的。在长达11年之久(1966年4月至1977年12月)的公社党委书记任期内,倪鸿福以他的实干、亲民和廉洁,赢得了群众的爱戴。 实干班长 1966年5月,倪鸿福担任了虹桥公社党委书记。那是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会议特别多。白天,他除了主持各种会议,还要挤出时间参加农业劳动。在那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年代,抓民生可是要冒风险的。但是,一向坚持实事求是的老倪始终把抓好生产发展经济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为了引导党委一班人把思想统一到带领群众致富上来,他常常骑着那辆被干部群众称为“老坦克”的旧自行车,下乡调研。村前宅后、田间小路上,时常可以见到他的身影。老倪的家在浦东张桥,平时晚上住在机关宿舍,每周六傍晚回家,他也要骑着他的“老坦克”,横穿过半个公社,一路看看田头,了解民情。在他任虹桥公社党委书记期间,全镇87个生产队农田小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到 “三夏”、“三抢”、“三秋”农忙季节,他更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和农民一起抢干重活、累活;晚上回机关听取情况汇报,部署明天的工作。农民出生的老倪,田里农活样样都会,插秧割稻、耘田挑担样样在行,特别是挖水沟,挖得又直又快,一般的男劳力都比不过他。与他一起共事了11年之久的老同志朱瑞林回忆说,担任党委书记要职的老倪工作十分繁忙,但每年参加劳动的天数一直保持在百天以上。 老倪的工作作风非常深入,他经常通过兜田头掌握生产情况,然后将发现的问题通知有关大队、生产队,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通知公社生产组,让他们及时解决。往往一个早晨的田头兜下来,裤脚管早已被露水打湿,而生产情况已被他摸得一清二楚。一天清晨,暮二村新上任的放水员老陆出工来到地头,发现有一个人在蹲在稻田边,感到很奇怪:是谁这么早到就到地头来了?在干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公社党委书记老倪正在挖田埂上的“塌水缺”。倪鸿福告诉他,水稻分蘖期间稻田要保持浅水,这个“塌水缺”高了点,稻田里的水多了,就会把水稻箍得不发棵的。老陆听了连连点头,他不但佩服倪书记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还为从倪书记的一番话中学到了科学知识而感到高兴。 1973年“双抢”期间,倪鸿福发现暮一大队第三生产队有一片新插的秧田,密度与众不同,仔细一看,这些田块的移载密度由常规的4×5寸占方,改为3×3寸占方,每亩总苗数提高了近一倍。暮一3队的做法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认为从通风透光、防治病虫害的角度考虑,这样不利作物生长,又增加了工作量。但老倪支持了这个生产队的大胆实践,认为只要加强管理,这些问题都能克服。这一年,这片水稻单季亩产突破千斤,突破了当地的纪录。第二年,全公社所有水稻全面推广了暮一3队的小株密植法。为了密植后能夺取丰收,倪鸿福在总结暮一三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措施:一是稻田在移栽前施足有机肥料,消灭白地下种;二是抢时间抓季节,后季稻插秧坚决不过立秋关;三是确保措施落实,机关干部带头积肥、插秧。当时,公社党委班子人员在老倪带动下,划片包干负责,每个生产队还安排了一名质量检查员。这一年,虹桥公社的粮食生产由中等水平一跃而达到了全县最高水平。后来,川沙全县推广虹桥公社小株密植的生为经验,大幅度提高了全县的粮食产量。 在倪鸿福担任虹桥公社党委书记期间,他是“班长”,但在党委班子讨论问题时,他又甘当学生。凡处理重大问题,他总是充分听取每一位同志的意见,再拿出自己的观点。倪鸿福同志扎实的工作作风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位同志,时任党委副书记的沈佳治说,那时工作起来既紧张又辛苦,但工作目标明确,心情舒畅,浑身是劲。 百姓书记 在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