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儒 墨 道 法
论儒、墨、道、法系统 陈炎 系统论和结构主义的原则 认识的意义并不在于描述对象本身,而在于揭示对象与其所在系统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汤因比所言,“为了便于了解局部,我们一定要把注意焦点对准整体,因为只有这个整体才是一种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范围。”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儒、墨、道、法放在一个共时的框架中加以研究,以确定其整体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逻辑关系。 从“周公制礼”到“礼崩乐坏” 从职业的“儒”到思想的“家” “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 孔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 以“仁”释“礼” “礼云礼云,钟鼓云乎哉?乐云乐云,玉帛云乎哉?”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者爱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父子曰孝,兄弟曰悌。” “仁”之“内圣” 从内心体验上讲,孔子的“仁学”在心理上修复了早期氏族社会的血缘情感,使个体的人可以通过父子、兄弟、夫妻乃至君臣等关系,与整个社会联成一体,从而克服了早期人类所可能具有的孤独感和幻灭感,使我们那些遭受异化痛苦的先民们无须到超验的彼岸世界去寻找寄托,而是在世俗的生活与交往中保持一种精神超越的可能性。这便是所谓的“内圣之学”。 “礼”之“外王” 在外在行为上,孔子的“礼教”显然有利于从伦理的角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现存秩序,即将人们对待父母的“孝”转化为对待君王的“忠”,从“父父、子子”过渡到“君君、臣臣”,从“迩之事父”到“远之事君”,将“修身、齐家”同“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从而使我们这个民族主要不仰仗法律而依赖伦理去进行社会的组织和集体的协作。这便是所谓的“外王之术”。 儒分为八,孟荀为大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既是孔子学说的分化,又是其进一步的具体展开:在概念内容上,他们将孔子原始的“仁礼统一论”分化为专注于“仁”之人格修养和专注于“礼”之社会规范的两条路线;在学理上,他们将孔子的“性无善恶论”分化为“性善论”与“性恶论”;在功能上,他们将孔子自发而一体的“内圣外王”精神分化为偏重“内圣”的人格追求和偏重“外王”的功利实践目的两大趋向。从这一意义上讲,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被孟、荀二子深化了、具体了,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片面化了。这种片面深化的结果使儒家在逻辑上分别实现了向墨家和法家的两翼展开,并与道家形成了对峙与互补的局面。 孟子用“性善论”来深化“仁学” 孟子清楚地认识到:“仁之实,事亲是也。” 从而抓住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但是,孟子的理论却不限于此,他要在这种亲伦的血缘情感背后找到更为深刻的人性依据。即从“孺子落井”的故事中推论出: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只擅“内圣”不擅“外王”的孟子 “吾善养我浩然之气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人皆可为尧舜。” 答梁惠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答滕文公:“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 “为卿于齐,出吊于滕。” 荀子用“性恶论”来发展“礼学” 荀子清楚地认识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富贵轻重皆有称者也。” “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 从而抓住了孔子“礼教”的社会意义。但荀子的理论却不限于此,他还要在这种社会的等级关系之中找到更为深刻的人性依据。“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礼起于何也?曰: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量度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勇。先王恶其乱也,故置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是礼义之所起也。” 不擅“内圣”而擅“外王”的荀子 “尧舜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何以知礼之为是也!”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色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荀子》:“富国”“王制”“王霸”“君道”“大略”… 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适楚,为兰陵令。 同为儒者的孟、荀 孟子 仁 性善 内圣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