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未实践 西学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 三民主义 的形成和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1895年~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十多家,平均每年设厂十五家以上。 材料三: 材料二: 甲午海战的失败 戊戌六君子 材料一: 经济上: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政治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屡屡失败。 思想上:西学东渐,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分析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鸦片战争时期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提出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了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和“师夷长技以自强” ; (4)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哪些救国主张?结果如何?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孙中山,1903年12月13日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通过李鸿章,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与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方法: 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改良” ),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 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评价 具体含义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内容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土地 国有 暴力推翻清王朝 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推翻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国民主权 核定地价 国民共享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没有反对汉族封建地主势力 是一个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防止了贫富差距加大,但没有没有满足人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解决土地问题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前提 核心 补充和发展 ≠平分土地 三民主义的内容 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三民主义的评价 (1)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 两次 “护法运动”。 教 训: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思考:孙中山为实现三民主义有哪些具体的实践活动?结果如何?留下什么教训? 结果: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但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维护民主共和而斗争,结果失败。 材料1:“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2:“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根据材料1—3分析从1912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4分析变化的原因。 :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明确反帝,唤醒、吸收民众。 :辛亥革命后维护共和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