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和标准.doc

商丘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和标准.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商丘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及标准 (讨论稿) (2011年12月19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省九次党代会及卢展工视察商丘时的讲话精神,规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和标准,根据《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商文[2012]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商丘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要求 (一)社区建设原则: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据县(市)区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从区域角度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居民点,科学安排产业布局和新型农村社区内各项用地,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社区功能,优化人居环境。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充分挖掘村庄自然、文化、民族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需求,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多样性;要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与民族、民俗相融合,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 三是相对集中,集约发展。集中紧凑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避免无序扩张;要依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 (二)社区规模: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内的社区原则上人口规模1万人以上,条件允许的社区人口规模可以更大,住宅类型为多层或高层;城乡结合部、乡镇所在地]特色乡村的社区整合行政村4个以上,人口规模5000人以上,住宅类型以多层为主。传统农区的新型农村社区整合行政村4个以上,人口规模5000人左右,住宅类型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建设多层住宅。 (三)建设模式:按照“园区带动、旧村改造、特色乡村和城镇带动”四中建设类型,各县(市、区)可以参考借鉴,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一是园区带动型。主要指产业集聚区覆盖或辐射的村庄,通过原有村庄的集中合并,科学配置建设用地,全力安排居民点和产业布局,既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又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农村社区的做法。二是旧村改造。主要指基础条件一般,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传统农区村,依托原有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改造、新建,在不搞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实现村庄环境的改善。三是特色乡村型。就是农村区域内拥有独特的、特有的区别于其它村庄的地理环境、传统、旅游资源、特色办事处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有较好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完善,辐射带动周边住户建设的集中居住区。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基本达到“三通五化”,即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无线数字或有线电视、户户通电力通讯,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 (一)道路建设:村庄主要道路:路面宽度15-18m,建筑控制线20-24m,间距250-300m;村庄次要道路:路面宽度8-12m,建筑控制线10-15m,间距150-250m;宅间道路:路面宽度3-5m。别处,由于私人机动车停车方式的不同选择(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对道路的组织形成与断面宽度的选择要因地制宜。 (二)供水工程:供水量按照100-200升/人/日选取,水质达到国家《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标准》;输配水管网要与道路规划建设结合,同步进行。 (三)污水处理:污水排放量按生活用水量的75%-90%计算,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80%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70%以上,并对农户厕所按照卫生标准进行改造。社区生活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放。 (四)垃圾处理:鼓励农民利用生产的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实行有机垃圾资源化;社区垃圾处理应坚持“分类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的原则,每个社区设1-2处收集转运点,每处占地不小于30平方米。每20-30户设垃圾桶或密封垃圾池,占地4平方米。指定专人定期清扫、收集垃圾,由乡(镇)清运人员组织运至乡(镇)以上的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置。 (五)电力设施:供电负荷应包括生活用电、社区企业用电、农业用电、社区道路、公共设施及照明等;供电电源确定和变电站址的选择以乡(镇)供电规划为依据,并符合建站条件,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要确定社区的配电电压等级、层次及配网接线方式,预留10KV变配电站的位置;应减少交叉、跨越、避免对弱电的干扰;重要公共设施、用电大户应单独设置变压设备或供电电源。 (六)通信设施:确定固定电话主线需求量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结合周边电信交换中心的位置及主干光缆的走向确定村内光缆接入模块点的位置及交换设备容量;预留邮政服务网点的位置;电信设施的布点相对集中建设。 (七)广播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广播网络根据社区建设的要求全面覆盖,管线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有线电视管线原则上与社区(中心村)通信管道统一规划、联合建设,鼓励一网多用。 (八)能源利用:条件具备的连接输气管网,使用管道气;积极推广太阳能、秸杆发电等再生型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