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咏兰诗所体现文化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唐代咏兰诗所体现文化精神

论唐代咏兰诗所体现的文化精神   悠悠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首先是一部诗歌史。我国古代诗歌以其优美的声情意象超越时空,流传千古。以其丰富的文化精髓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而唐代的咏物诗就是诗歌这一文化之树上永不衰败的硕果之一 梅花在古代诗人眼里是清客、清友,而兰花则有幽客之喻。兰花绝世独立,芬芳高洁,幽香四溢,获得了压倒群芳的赞誉,如“香祖”“王者之香”“空谷佳人”“花中君子”等。兰花生于幽谷丛林,不与百花争妍,它的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具有淡雅宜人的东方风韵。人们爱兰,爱它的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自有一种卓尔不群、宁静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精神,指的是“彼是彼因”的融洽和谐。这种融洽和谐非但不冲突,反倒处处显出和谐的理趣。咏兰诗就诞生在这样一个融洽和谐的文化母体之中,往往将兰拟人化,或将人拟兰化,兰中见人,人中见兰,兰与人完全融为一体。诗人爱把兰看作高洁的君子和清幽的雅客,在兰身上寄托自己的理性与追求,并在心灵受伤的时候得到其熨帖的抚慰。正因如此,诗人才能与兰相亲,视兰为友,自始至终保持一段悠悠兰蕙情 如唐代陈子昂《感遇》(其二)写到:“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兰草、杜若是两种芳香植物。前四句形容兰草、杜若在春夏季节蓬勃的生机,美好的姿容。兰草、杜若在春夏季节幽雅清秀,风姿卓然,使林中的其他花木都黯然失色。后四句写时过境迁,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兰草、杜若在秋风的威逼下结束了它们的一生。此诗虽然自始至终咏兰草、杜若,但并不是客观地描写兰草、杜若的生长史,而是用美人芳草的比兴象征手法,寄托政治感慨。陈子昂有出众的才华和远大的理想,但多次遭到排挤打击,政治上很不得意。诗中的兰草、杜若实际上带有自比的性质。赞美压倒群芳的兰草、杜若的幽姿,正是自赏卓荦独立的出众才华:秋风威逼,岁华摇落的叹息,乃是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深悲。全诗隐寓着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 又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写到:“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悲秋兰》云:“幸得不锄去,孤苗守旧根。无心羡旨蓄,岂欲近名园。遇赏宁充佩,为生莫碍门。幽林芳意在,非是为人论。”两首诗都以兰自喻,写兰花的处境,实际在暗喻自身的处境,与感慨中抒怀言志,用比兴手法,表明诗人孤高自傲、不愿媚上、不谋名利的襟怀及不求人知的精神情感 其实,自然之兰本身并不像诗人所说的那样美。之所以被认为美,除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之外,最终是因为由自然之兰所联想到的现实生活,因而会赋予它一定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人因各种原因难以如愿,一旦认定功名与价值不相符,心中的不平之鸣就会成为其人生的基调,也难免会有难言的凄楚与悲怆。这一切都需要一种调节手段的介入,进行治疗来重新平衡。在众多的手段中,以诗言志是较突出的一种 为国建功立业而后归隐,始终是李白理想的寄托,是他一贯的追求。其《古风》诗云:“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写孤兰所遭受“众草共芜没”“飞霜早淅沥”的不幸遭遇,进而发出了“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的感慨,诗中隐含了诗人身处劣境,怀才不遇的感愤。他的另一首《兰》也表达了同样的感触:“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叼沐清风吹。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李白入京时盼望“清风”拂“兰”,得到明主的器重,成就一番事业,功成身退,但始终未能如愿。诗人暮年犹以兰自比,言年华虽逝,当可为朝廷效劳,可见其“清风”初衷终究未改 此外,兰花总是以在野者的身份,抱着幽贞的志节。因为兰花一旦落入尘俗,便失去幽深的情趣,叫人深深可惜。这大概就是中国古代诗人都向往着退隐山林田园的投射作用 诗人因发现和捕捉到兰千姿百态的美感形象,为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诗人之兰源于自然之兰,高于自然之兰。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是把对自然之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提炼、概括、综合和再创造,加之以艺术处理,在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兰的艺术形象。它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是艺术家对自然之兰在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的过程 与兰的文化内涵紧紧相连的是诗人那敏感而柔韧的灵魂,无论是自况、比德,还是把兰当成象征物、代言物,多少都显示出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孤傲与幽雅。兰花是君子的象征,它蕴含着掩盖众芳的香气,因为曾在屈原的身上佩戴,便更显出其“众秽独清”的意义。这种“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正是君子与兰花的共同之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