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工艺美术科学与技术之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中国工艺美术科学与技术之美

试论中国工艺美术的科学与技术之美   摘 要: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是精确化的艺术,对此,通过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可以窥探。本文利用文献史料,博物馆典藏器物,系统比较分析,分别阐述了青铜器的绚丽华美、宋瓷的清韵莹润、唐代金银器的典雅合宜,揭示了中国工艺美术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艺术智慧的象征,更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工艺美术;科技;艺术 1 青铜器艺术 青铜是一种红铜加锡的合金,颜色灰青,故称青铜。早期的青铜器大多仿制陶器,进入商周时期,铸造技术不断进步,硬度提高、花纹清晰、光泽良好 青铜器有烹饪器、酒器、水器、食器、乐器等品类。鬲是一种烹饪器,造型为空足,空足的造型是为了扩大器体的受热面,易于加热,提高使用效能。春秋战国时期的敦是一种盛黍稷的容器,由两个半圆构成,合在一起为球形,球体下部有三足,盖上有三钮,上下两部分可分开单独使用,设计科学、巧妙 汉代的青铜器始向日用化发展,素器流行,灯具繁多,有豆形灯、朱雀灯、牛灯等,相同的照明功能却有众多的造型特点和不同的科学内容。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仕女形象,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衣服的袖子作为烟道使用,可将烟气吸入其中,具有生态之美,灯罩可以调换方向,还有挡风的功能,充分体现出了科学性的追求和考虑,使科学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令人赞叹不已 2 唐代金银器艺术 金银器的唐代的地位颇高。白居易:“珠箔银屏逦?~开”,这即是对唐代金银器的描绘 唐代是一个开放、自信的时代,中西交流频繁,金银器大量传入我国,激发了唐人“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观念,再加之社会繁荣,黄金白银产量很大,冶炼技术、成型技术提高,共同促进了金银器技术的进步 唐代金银器品种多,碗、盘、杯、碟等应有尽有,其中有一种熏球最为巧妙,熏球通体镂空,作两个半圆形,用合叶连接,内部有平衡环和一个焚香炉,平衡环可以使香炉始终保持平衡,烟灰不外泄,使用安全性较好,球体的上部有一个勾链,可随身挂配。造型小巧灵动、雕镂精致。是工艺美、科技美、形式美、艺术美的集中体现 3 宋瓷艺术 《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造物艺术可以追溯至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火的发明和使用导致了制陶技术的产生,更体现了深刻的科技文化内涵,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釉料的发明创造,瓷器被烧制出来 宋代,科技的发展到达高峰,四大发明如指南针、活字印刷都出现在此时,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可想而知。制瓷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从茶具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烧制出造型规整、釉色完美的瓷器 宋代堪称“瓷的时代”,此时的青瓷、白瓷、花瓷皆成就很高,青瓷如玉,白瓷如雪,还有斑斓的花釉,形神兼备、比例完美,莫过于一个“雅”字 宋代饮茶风浓,造型多斗笠碗,这是一种撇口、斜壁的小底碗,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宋人饮茶要将茶叶中加入一些配料,如枸杞、炒米等,煮后要把配料也吃掉,这种造型恰好迎合了这种饮茶习惯,易于将茶水倒出,体现了工匠的智慧 “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空中,可省油之半。” ――陆游 此灯作夹层,一层装水一层装油,点燃后冷水能降低油的温度,故能减少油热发挥。巧而得体,具科学性的同时又具有空灵的美感 4 结语 工艺美术品作为一种人工形态,由材料、结构、形式、功能几部分构成,体现着科技的进步和艺术的演变,更渗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造物原理,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实用美,通过形态语言表达一定的境界和格调,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寓意于器”,造就了一系列科技和艺术并存的造物典范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生活出版社,1984. [2] 冯先铭.中国陶瓷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5]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