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创新创业背景下如何改善大学生浮躁之风.
浅析创新创业背景下如何改善大学生浮躁之风 【摘 要】 在创新创业道路上打拼的大学生群体浮躁之风行为表征为对立竿见影效果的过度追捧、质疑谁偷了我的奶酪的恐慌弱势心态蔓延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等。应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角度寻找与思政工作耦合的契机点,在主流意识形态干预下,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改善网络“失范”行为,合理调配“互依性”心理;凸显正能量宣传,“经营”思政教育的“朋友圈”
【关键词】 创新创业;消费主义;浮躁之风;积极心理学;思政工作;耦合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已经是不可忽略的时代要求。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由破竹之势席卷而来,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不断创新的时代,也给教育者们提出了一个个创新培育的新课题
一、消费主义速食文化风行引发的浮躁之风
“浮躁”一词已经变为了繁华社会心态的典型词汇,人们用以描绘社会状态、反映社会问题、表达公众情绪、解释社会运行机制等等。而这不只是发生在社会表征化的反映中,同样也潜伏在大学生群体中
大学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共同体”,原本孕育“知识共同体”的象牙塔内,学生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来一场思维意识的争辩,亦或是一场价值共同体的头脑风暴都是彰显智慧火花碰撞的沟通方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浮躁,作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中的社会心理状态推进者表现出近乎普遍而又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正在逐渐深入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业中
1、症状一:浮躁之风导致对立竿见影效果的过度追捧
2012年曾经有一则“我为自己代言”系列广告大片引起了“80后”、“90后”强烈的共鸣,青年企业家―陈欧,[1]在年轻一代人心中树立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形象。作为“80后”成功新贵,聚美优品创始人确实给不少想要创新创业的青年群体们树立了高大坚挺的榜样,然而却在聚美3周年的时候,遭遇了“301事件”。之后,在《老友记》中其与眼光锐利的投资教父―徐小平在讨论“301乱局”时,[2]陈欧本人也在反省,是由于当时自己决策的浮躁度而导致想要一种跃进式的发展,才最终衍生了这场不可收拾的残局
眼下而言,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很热的话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开展的《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及实践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大学生表示对创新创业有兴趣,很有兴趣的占31.0%;有创业实践的占13.4%,有创业计划的占60.2%。大学生创业热的背后,虚火很旺。其中不免有些大学生创业教育脱离实际,不少大学生急功近利,有些将创业想得过于简单,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能筹到钱就算创业成功。在徐小平与陈欧的谈话中有聊到说,有的创业者连“APP”都不知道是什么,就直接跪在天使投资人的面前,要求其为其投资放款开公司。如此急功近利的做项目,自然会被直接拒之门外。当我们看到,成功者一个接一个的跻身成功新贵,做人生的赢家时,不乏很多一腔热血,头脑发热的积极种子选手,破茧而出。但其中大多数往往都心比天高,渴望立竿见影的成就和效果时却缺少脚踏实地的韧性
2、症状二:浮躁心理质疑谁偷了我的奶酪的恐慌
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迎来了新一轮的热情高涨。但是这显然是一场新式的竞争模式。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人生如同赛跑,全速前进,否则就会被践踏,于是喊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带下一代卷入了成绩追逐大战中。进入大学发现身边都是一些头脑聪明的人,而且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并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于是,那些跑在自己前方的“战友们”,在自己眼中就蜕变成“非合作方”,于是,被泛化式的敌意就质变成带有攻击性质的“恐慌”
毫无疑问,“95后”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总是假设自己基本上信心满满,相信拥有足够以及独当一面的能力。在进入大学生活的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渴望得到尊重与爱,也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于小事情基本上会呈现较敏感的心理表象。所以在有一些创新思维、创业想法的小部分群体中,他们会尝试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有创新意义的做法,但是,在遇到挫折或是失败的情况发生时,他们往往会逃避现实,将失败的后遗症泛化到各个角落里,质疑自己的创造能力,质疑他人的决策和判断,甚至有些一蹶不振,从此逃避到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这些也表现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如功利心较强、抗压抗挫能力差、网络依赖程度高等等,而且这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群体在创新创业过程呈现出的显性表象
这种转变是与合作双方的话语需求相关的,又与双方的利益供需相关。在有利资源的相互竞争上,当竞争的烟火席卷每一片通往光明的道路后,合作以及平和的心态不能不受到巨大的挑战,所以礼让三先的优雅失去了于现实之间的联系,竞争在合作的背后形成了大峡谷,仿佛在一瞬间双方变成了对立者。而没有经历过竞争失败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