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经学1
一、朴学的兴起和演变 (一)朴学的兴起 1,朴学的形成建立在对理学的批判和总结基础之上。 2,朴学的兴起,也与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的思想钳制以及文化政策有关。 有头脑的知识分子从笼罩数百年之久的宋儒说经的迷雾中冲出来,将走向何处?新的近代知识的宝库的大门还是紧闭着的,他们不可能打开它。于是探本寻源,回到古代,希望从遥远的过去寻找到思想的依据。在他们看来,汉代去古未远,遗说尚存,是求知的宝藏,要寻求古代经籍的本来面目,只有回复到汉儒的经说,……从反宋走向复汉,这是清代前期学术思想的趋势。 ——戴逸 (二)朴学的演变 1,清代朴学萌发于清初,一般认为顾炎武是朴学的先驱。 2,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 (1)吴派以惠栋为首 吴派:是清代乾嘉之际率先以古文经形式进行纯汉学研究的地域性学派,因其代表人物惠栋为苏州吴县人而得名,信奉“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的经学主张,从文字音韵入手探求经义,代表人物有江声、王鸣盛、钱大昕等。 (2)皖派以戴震为首 皖派:乾嘉之际以考据为主的地域性学派,因主要代表人物戴震为安徽休宁人,因此得名。以经学研究为中心,以文字、音韵、训诂入手明经义,但信古有征,重视实证,代表人物有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 二、朴学的基本内容 (一)吴派的朴学研究 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方面。吴派治学,一尊汉经,这是它的学术宗旨。由于对汉儒的尊信和固守,使吴派研究经史的方法主要是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韵训诂,以求其意义。概括起来,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易》学研究 《易》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吴派开创者惠栋一生致力于对汉代《易》学的研究,著有《周易述》、《易汉学》、《易例》等。 2,《尚书》学研究 《尚书》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二个特征。吴派学者的《尚书》研究,始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它是继清初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后,再度考订东晋晚出之二十五篇为伪,而以郑玄所传之二十四篇为孔壁真古文。 3,考史研究 治学兼及考史,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三个特征。吴派中以考史著称的是王鸣盛和钱大昕,《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是他们的代表作,这两部书都位列清代三大考史名作之列(另外一部为赵翼《廿二史札记》)。 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他们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响甚微。 (二)皖派的朴学研究 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他们尊汉而不迷信,学贵自得之见,比较注重思想性。因此他们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在思想界也有一定影响。 1,音韵研究 朴学各派者强调语言文字的训诂考订,但皖派与吴派的明显区别是,皖派对语言文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韵方面。因此对音韵的研究成为皖派朴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戴震撰有《声类表》、《声韵考》等。 2,广泛的校勘考证 对名物、制度、古文献的校勘、考证是朴学各派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皖派与吴派相比,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而且形式也更为多样。 3,治学中阐发思想 皖派学者的朴学研究,虽与吴派学者一样重视经籍的注释工作,但在注释经籍的外衣下多阐发个人的思想。戴震强调读经,强调语言文字的考证训诂,强调领会经文的本义,把握古代圣贤的心志。他所撰《原善》、《绪言》、《孟子字义疏证》等都是援引经典,全面阐发他的哲学、伦理、政治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朴学 的成就和影响 (一)朴学对古典文献的整理与考据,对中华学术文化的传承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1,文字音韵学成绩很大,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江永的《古韵标准》、戴震的《声类表》、《声韵考》等; 2,史学考证的成就突出,主要包括对古籍的校注和辨伪、对失传古书的辑佚、对旧史的改写和补充、对旧史文字内容的考证,以及疑考古史。 3,朴学学者在古书的目录学、版本学等方面也做出了可观的成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章学诚《校雠通义》、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 (二)朴学的治学方法对后世学术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1,朴学考据方法的特点 第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 第二,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汉、魏可以难唐,据汉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以经证经,可以难一切传记。 第三,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