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27记承天寺夜游.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峨冠而多髯 走近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为“书法四大家” (苏黄米蔡) 唐宋八大家: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唐:韩愈、柳宗元; 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一、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一)找生字、填准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 藻荇( ) jiě z?o suì q?n b?i xìng (二)重要句子停顿划分 提示(将文言句翻译成白话文后划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 / / / 二、释词义,译课文。(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理解翻译课文规律 时间、地名、事物名称直译。 省略内容要增补 语序颠倒要调整 修辞手法要体现 增删补换是规律 教师点拨方法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独立翻译,勾画疑难。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质疑解惑。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词语和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将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思考 游乐 于是,就 一起 散步 (一)、看注释、通文意 ……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交叉错杂纵横 原来是 只是,不过 罢了 (二)看注释、通文意 三、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 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记 叙 (第一节)→交代时间、地 点、原因。 描 写 (第二节)→ 庭中月色 议论、抒 情(第三节)→ 惋惜无人赏月 1 、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从文中找出游的行踪。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是他夜游的原因。又因被贬黄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无聊,很寂寞,于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聊聊天。 起行—— 至(承天寺 )—— 寻 (张怀民)——步于(中庭 ) 小组交流讨论 2、第二段写什么景?怎样的景?又怎样去描绘景?仅仅是写景吗? {把“如”和“盖 ‘去掉,读一读,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水的),实际呢,是写月光,可见,是采用比喻的手法。去掉“盖”,很平常,加上,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先实写,后虚写, 虚实相生,为我们描绘了 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积水空明”就月光本身形容,而“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一正一侧,一静一动,创造 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几句运用比喻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清澈透明的世界,映照出他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襟怀。 小组交流讨论 两层意思: ① 以闲人自居自傲。那些追求名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②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和牢骚 小组交流讨论 3、如何理解文段中的“闲”? 4、“如何理解第三段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子和柏树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它包含着作者被贬的悲凉之感和自我排遣的闲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领略到如此清澈透明的仙境。 情感:被贬的寂寞,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安闲自适等。 小组交流讨论 通 达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