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 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水搬运P27) 思考:问题 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 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 参考资料: 案例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六年级上册 知识参考: 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地质学家都承认,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各大山脉的欧亚大陆山系, 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都是在过去六千五百万年间达到最高点的一种力量所造成。这山系的各山脉,都是地壳强烈隆起的产物。地壳隆起时把一个古代深海海沟里极厚的沉积岩层推出海面。地质学家称这个海沟为“古地中海”。 ????什么原始力量能产生这种庞大的隆起呢?地质学家现在大都认为。力量来自大陆漂移。这是多年前先由德国地质学家韦格纳提出的概念。 ????约一亿八千万年前,整个欧亚大陆边缘南临古地中海海沟。古代南方的超级大陆“风瓦纳古陆”裂开之后,几个板块状部分开始移动。印度次大陆从非洲南部分裂出来之后,在随后一亿年间向北撞去。古地中海海沟受到南面的印度和北面的亚洲大陆两面挤压,好像一把大钳子把它越钳越紧。 ????无情的钳力继续增强,挤压力也随这增大。压皱了的沉积岩被迫从海底上升,填平以前的海道。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大碰撞,在七千万至六千五百万年前那段时间内发生。尽管印度板块撞力极大,即为欧亚大陆板块所阻,印度板块于是向下楔入,以更大的力量陷入古地中海海沟。 ????在其后三千万年间,古地中海因为海底被陷入的印度板块推起,浅水部分逐渐见底。最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成为西藏高原。高原南部边缘的西藏陆缘山脉,成为该地区的第一条主降落在越来越陡峭的南山坡。各大河流因上游水力增加,尚着旧断裂线和褶皱结构冲蚀地面,与流下高原的溪流汇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