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朽的焦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OFEASTCHINA NORMAL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2,2017
“不朽”的焦虑
———从思想史角度看欧阳修的金石活动
① 谢 琰
摘 要:金石活动是古人实现“不朽”之愿的有力方式。欧阳修在其金石活动中,则展现了对于“不朽”的
异乎寻常的焦虑。他为前人编纂《集古录》,为逝者写作墓碑墓志,为地方官创作记文并刻石,都极为精进、积
极,并做出精心安排。与此同时,他又频繁表达对于“易失”“易坏”现象的敏感与忧惧,体现了庆历新政失败
和地方官迁转制度的消极影响。上述心态及活动,都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仁宗朝诸多士大夫的共识与风
气。“不朽”的焦虑的存在及其表现方式,能够反映社会转型时期新兴阶层的成熟进程,具有思想风候的
意义。
关键词:“不朽”的焦虑;欧阳修;金石活动;社会转型
: -
DOI 10.16382/ j.cnki.1000 5579.2017.02.010
书刻金石是一项古老的文化活动。秦汉以来,墓碑、墓志、记、论、序、传、颂、赞、铭、诗、赋、题名等多
种文章体裁都有可能刻于金石(主要是刻石)。金石天然具有坚贞不朽的表象,所以古人汲汲于书刻金
石以求不朽,如欧阳修《唐人书杨公史传记》跋尾所云:“原作者之意,所以刻之金石者,欲为公不朽计
① ②
也。”尽管“有形之物,必有时而弊”,但“表象”的力量超乎想象,而“表象”之下的欲望,更是书刻金石
的行为得以生生不息的根由。依据胡适《不朽———我的宗教》一文,古代“不朽”观念可分为两类:一是
③
灵魂不灭,二是“三不朽”。前者是宗教性的,其实还可加上道教所宣扬的肉体长生的观念;后者则是世
俗性、社会性的,属于儒家正统学说。显然,广泛存在于书刻金石行为中的“不朽”观念,属于后者。而
且,相比于口传心授、载于史册、散见于文籍等传播方式而言,书刻金石通常表达了更为郑重的“不朽”
欲望。当金石文献发展到一定阶段,又会产生收藏、研究金石的行为,这通常体现了后人对于前人“不
朽”之愿的尊重与效法。以上制造、收藏、研究金石的行为,可以统称为金石活动。古往今来,“三不朽”
的人生宏愿固然有多种实现方式,而金石活动往往成为最明显、最刻意,有时也是最强有力的实现方式。
作为金石学的开山祖师,欧阳修收藏了大量铭文拓片,并著有《集古录》(含《跋尾》,下同),在现实
生活中也积极从事、参与了很多制造金石的活动。金石活动是欧阳修一生尤其是后半生的重要文化事
业,而《集古录》又是其丰富金石活动的学术结晶和思想镜像。《集古录》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书学、文
献学价值,而且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艾朗诺、衣若芬、陈湘琳三位学者,都对此作出了阐释,结论虽有
不同,但都关注到了弥漫在《集古录》行文中的“不朽”观念。艾朗诺注意到,“在这些有关金石铭文的文
④
字中,经常出现永固与易朽的矛盾内容”。衣若芬一方面认为“欧阳修确立了历史文明凭借物质以传承
100875
【作者简介】谢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北京,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唐宋转型视野下的散文演变研究”(14CZW02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散文
研究文献集成”(14ZDB066)。
①
2001 2307
①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年,第 页。
②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后汉郎中王君碑》跋尾,第2135页。
2009 153
③ 胡明编:《胡适作品新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第 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