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讨性教学初探.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探讨性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初探   摘 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来自于对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学会获取有效的知识信息,学会自我思考,自主质疑,自我探究新的问题 关键词: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求知欲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空间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以指导学生思维;同时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给思维以动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所给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教学梯形面积时,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相关知识。我在课堂上把全班学生分成15个小组,每组4人。合作探究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感受无穷的思想方法。在交流展示时,学生就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例如,有的小组提出了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提出了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有的小组提出了把一个梯形对折、剪开、旋转、平移,从而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许许多多方法 二、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性敏感、好奇、好问、好思,有强烈的求知冲动和情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因势利导,就能将学生的求知冲动转化为向指定教学目标前行的强劲动力。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启发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首先培养学生敢于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我让学生用直尺测自己的腰围。有的孩子就想到用一根绳子测量自己的腰围,再用刻度尺测量绳子的长度。那一刻,学生兴趣盎然,迫切地参与探究活动 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渴望意识,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小学阶段,这种意识非常强烈,它常常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和问题情境,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参与探究活动 三、做好课堂评价,以此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加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主动研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创性等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评价。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及时反思。通过这样的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地进行评价,我每天都要记录学生的行为日志。开学伊始,我为全班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每个学生若干页,记录他们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有意义的或是异常的行为表现,他们的心声,并做一些简要的说明。行为日志放在班级,便于掌握学生动态 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探究性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可行的,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复杂性,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但学生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甚至一些学生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这时老师就很有必要进行引导。教师也应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下,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对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予以重点强调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5. [2]吴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2008-11. [3]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课程与教学论[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2. 编辑 孙玲娟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