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抗战时期文学英雄形象建构困境
论抗战时期文学英雄形象的建构困境 摘要:在民族战争的时代危机中,英雄书写成为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内容。但数量众多的英雄形象因主体性、人文性等方面的缺失呈现出模糊的面影。这跟时代政治的掣肘有关,也暴露了当时知识分子自我建设与把握民族精神的种种困境。剖析抗战时期文学中的英雄形象有助于进一步审视中国抗战文学的特质、成因及后世影响
关键词:抗战时期;英雄形象;精神内核;建构困境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6)01-0183-09
DOI:10.13644/j.cnki.cn31-1112.2016.01.018
英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特别是战争时代,人们很自然地希望有英雄来改变现实、拯救危难,这时期的文学也会承担起对英雄形象寻觅和塑造的任务。中国抗战时期就是这样。艰难世事催生了大量的英雄叙事,也塑造了各式各样的英雄形象。然而,纵观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些英雄形象中极少成功的艺术典型,他们大都缺乏独立的精神主体、鲜明的个性特征,也难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文学是一种时代想象,抗战时期对英雄形象的塑造透露着时代氛围、创作主体和文化传统的丰富信息,折射了作家们在民族战争背景下创作调整的努力和遭遇的种种困境。检视抗战时期文学的英雄形象,对于我们进一步审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甚至对于我们认识整个新文学历史,都有着别样的意义
抗战时期对英雄的吁求极为强烈,可以说,遍布不同政治区域,也贯穿于整个抗战背景中。在大后方和敌后根据地,国共两党都将宣传英雄事迹作为时代赋予文学的神圣使命,沦陷区文人也将“新英雄主义”与“健康的文学”紧密联系起来。抗战时期杂志上随处可见各类英雄事迹的报道、历史名人的纪念、国外英雄理论的译介,等等。文人普遍认识到:“再没有比这个大时代――更正确地说,我们这个民族的这个大时代――更需要英雄的了。”
一
抗战时期英雄形象的塑造呈现出多方开掘的态势。在题材选择上,有现实感极强的战地英雄书写,如萧乾的《刘粹刚之死》、张恨水的《虎贲万岁》、老舍的《张自忠》以及丘东平的《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有暗喻现实的历史剧、电影,如《海国英雄》(阿英)、《屈原》(郭沫糟、《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等作品借历史人物表现抗敌御侮、誓不屈服的呼号。在人物系列上,有来自底层的农民英雄形象,《差半车麦秸》(姚雪垠)、《鸭嘴涝》(吴组缃)等小说展示了农民从不了解抗战到逐步参与抗战、成长为英雄的历程;有执着于精神追寻的知识流浪者,《伍子胥》(冯至)、《财主底儿女们》(路翎)等小说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在创作风格上,写实与传奇兼有,就传奇而言,既有对民间强力的探索,如端木蕻良的《大江》《风陵渡》、碧野的《乌兰不浪的夜祭》以及师陀的《马兰》、沈寂的《盗马贼》等;也有谷斯范的《新水浒》、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等革命英雄传奇,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开启了英雄书写的新范式
从这些数量众多、类型各异的英雄形象可以看到作家们对这一题材的关注,然而,这些英雄形象是否真的具备了英雄的实质,真的传达出了时代对英雄的期待?答案显然并不乐观。虽然关于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的精神实质,存在着复杂的解读。但大体而言,正如黑格尔指出英雄“内在的精神”“关联着世界精神意志”,卡莱尔将英雄的本质概括为“真实、神圣和永恒”,英雄形象必然是时代性与普遍性的结合。英雄人物不仅以其丰功伟绩改变历史的进程,而且以其强大的精神主体表达出人们超越各种客观限制的渴求。因此,在战争叙事中,英雄形象既要表达对勇气、希望的鼓舞,也要启发对战争、对人性的思索。鲜明的主体性和强烈的人文性是英雄形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内核。然而,审视抗战时期文学英雄形象,在这些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足
(一)主体性的匮乏
黑格尔认为:“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这样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英雄形象的重要特征就是其主体性,即在鲜明而独立的“个体的独立自足性”中,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抗战时期英雄书写着重于表达保家卫国的时代主题,对英雄形象的个人独立精神、鲜明个性凸显不够,因此造成英雄主体性不足的缺憾
这首先表现在一些英雄书写重“事”轻“人”。由于过强的现实目的性,抗战时期部分英雄形象的塑造着重于外部行动的叙述和传奇故事的编撰,很少探索英雄形象的内在主体精神。作家们纷纷着眼于“描写壮烈事件”,或“重写事而不注重写人”,或写人却重点在形象的寓意而忽略了人本身,企图通过英雄故事来激发民众、表达决心。抗战初期的《刘粹刚之死》就是如此。作品内容属于实录,但写作上始终围绕爱国尽忠的主题进行,人物本身的特征和个性,特别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