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禹县上石盒子组的一种蜚蠊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PDF

河南禹县上石盒子组的一种蜚蠊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南禹县上石盒子组的一种蜚蠊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4 卷 1 期 古 生 物 学 报 Vol. 24, No. 1 1985 年1 月 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Jan., 1985 河南禹县上石盒子组的一种蜚蠊化石 林启彬 韩文俊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河南省煤田勘探公司地质四队) 一、 前 言 蜚蠊是一类历史渊源最长的昆虫,在中晚 石炭世已繁盛于世界上了,但至二叠纪则骤然 减少,所以这一时期的化石,世界各地均极少 发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气候强烈改变 化石 材料的缺乏对探明二叠纪时期蜚蠊的特征和 这一类群的历史演化,受到了影响 二叠纪蜚 蠊的发现对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将是重要的 河南禹县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所发现的蜚蠊 盖翅存有不少原始的和特化了的特征,将对上 述的探索提供珍贵的化石材料,至少对揭示二 叠纪蜚蠊盖翅特征将有极大帮助 二、化石产出的地层简介 本文作者之一在禹县煤田方山勘探区工 作时,在一层黑色砂质泥岩中发现了蜚蠊化 石 这一化石层系夹在一套中粒石英砂岩和紫 色泥岩岩组中,整合在下石盒子组之上,其露 头出露不多,结合钻孔资料,这一地方地层特 征如下( 图1)。层序描述自上而下是: 上二叠统上部 9. 石千峰群平顶山砂岩组 整合接触 上石盒子组 5 .砂质泥岩,夹煤层,上为紫斑泥岩 8 .紫红色斑块状泥岩,夹薄层 底部为中粒石英砂岩(5 煤组) 81.07 米 中粒砂岩、砂质泥岩(8 煤组) 92.90 米 4 .上部为砂质泥岩、粉砂岩,中部含发 7. 砂质泥岩,夹薄层炭质泥岩, 育的煤层,下部为紫斑泥岩(4 煤组) 底部以 中粒砂岩为主(7 煤组) 59.15 米 78.76 米 6 .上部砂质泥岩、粉砂岩,中部 3 .砂质泥岩,夹 中粒砂岩夹煤层, 含煤层,下部为 中粒砂岩为主 底部含紫斑泥岩,蜚蠊盖翅产自砂质泥岩中 (6 煤组) 80.44 米 (3 煤组) 94.77 米 1 期 林启彬等:河南禹县上石盒子组的一种蜚蠊化石 123 整合接触 下二叠统 下石盒子组 2. 上部为紫斑泥岩段,下部为中粒石英 砂岩段(2 煤组) 117.48 米 整合接触 山西组 1. 以 中粒,中粗粒砂岩为主,夹砂 质泥岩,底部为主要含煤层(1 煤组) 三、分 类 描 述 蜚蠊目Blattoidea 污蠊科Spiloblattidae Handlirsch,1904 艾斯蜚蠊属Genus Aissoblatta Handlirsch,1904 短翅艾斯蜚蠊(新种)Aissoblatta brachy na sp.nov. ( 图版1,图1;插图2) 盖翅宽短,最宽处在翅中部,翅端部小于 翅基部。盖翅长25 毫米,宽11 毫米 Sc 脉不很长,终止于翅前缘中部,约等于 翅长的一半,共8 支分支 R1 脉不发达,共 三支, Rs 脉双分叉状,有6 分支 M 脉不很 发达,呈双分叉状分支,约有7 支到翅端缘 CuA 脉发达,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