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软土地基桩侧负摩阻力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软土地基桩侧负摩阻力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 中性点的确定
桩基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但是如何正确计算负摩阻力导致的下拉
荷载,需首先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中性点深度如何合理确定。中性
点深度受到桩土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明显的动态变化,考虑
中如何反映施工过程以及以后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因素变化等,对于
负摩阻力桩的合理设计等意义重大。由于中性点是桩土相对位移为零的
点,而桩的压缩变形较易确定,故从土体沉降量的准确计算方面来确定
中性点深度。(中性点唯一吗?不见得)
2 现场原位测试及测试技术
由于桩土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原位测试费用等原因,桩侧表面负摩
阻力的现场原位测试仍然少见。仅仅依靠那些层层简化的理论公式或者
实测数据不多的经验公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将来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
负摩阻力问题,如城市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沿海沿江超高填土码头、
围海造陆工程等都不可避免遇到负摩阻力问题。从规范角度强调应做一
定比例的桩的负摩阻力原位试验,这对于验证并完善桩基负摩阻力的计
算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存在负摩阻力的桩基中,桩基的静载
试验如何反映负摩阻力的存在及大小一直是一个难点。建议对重大工程
应采用先进测试仪器做负摩阻力的长期测试观测,包括桩、土体各控制
断面点的沉降以及桩身轴力测试等,同时应做好优化工作。
3 桩侧负摩阻力的合理计算
1
实际上桩侧表面负摩阻力的发挥及大小与桩土的相对位移密切相
关,因此桩侧负摩阻力并不是都同时达到极限,即具有不同步性。而目
前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是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即认为桩侧负摩阻力发
挥到极限值后保持恒定,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这主要是由桩土相互作
用的复杂性所决定的。特别是近年来各种大直径超长桩以及各种新型桩
的出现,对桩侧表面负摩阻力的确定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对特定类
型地基土体可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结合有关现场测试数据,建立起负摩
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的关系以及负摩阻力与地表沉降量之间的关系,从
而才能更科学地计算负摩阻力产生的下拉荷载。
4 桩土界面摩擦试验亟待加强
各种地下结构与岩土体的共同作用研究能否反映实际,除了结构与
岩土体本构模型外,还可以说在于两者界面力学特性能否反映实际,国
内外较多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研究,如Goodman、Desai、Bosscher、
Clough、Zienkiewicz及国内的殷宗泽等。桩土的共同作用机理也不例
外,正确了解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并选定合适的力学参数,对于正确计
算桩侧表面负摩阻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桩土界面的力学特性及参
数进行专门研究很有必要。目前国内水利系统的坝基工程对界面摩擦试
验研究较多,而实际上坝基与岩土体的摩擦界面与桩土体摩擦界面的受
力条件不同,前者的法向压力多为常压力,而后者的法向压力多呈线性
变化。另外,各种材料类型的桩与土体的界面的粗糙程度也不一样,如:
钻孔桩的桩-土界面较粗糙,预制桩的桩-土界面较光滑。文献研究了砂
土与结构的界面相对粗糙度对接触面力学性质和变形机理的影响。建议
2
结合现有桩土界面摩擦试验成果,通过有关典型的负摩阻力实测数据来
反演桩土界面力学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5 结构性软土损伤对桩负摩阻力影响研究
从广义上讲,土都具有结构性。不同的学者对黏性土的结构性研究
表明:结构性强的原状黏性土具有明显的结构屈服压力Ps,且Ps均大
于上覆有效压力,沈珠江(1998)、龚晓南(2000)等的研究表明:当黏性
土的结构性被破坏即损伤后,其强度性质及固结系数均发生急剧降低,
最后与重塑土的性质相同。因此结构性强的软土损伤将对地基沉降产生
影响,进而直接影响桩土的相对位移,故对桩侧表面负摩阻力将产生根
本性影响。建议重点分析软土结构性破坏后对土体的力学及变形指标主
要是土体压缩模量、内聚力、内摩擦角以及土体固结系数等的影响,从
参数敏感性分析角度来研究软土结构性损伤对桩负摩阻力的影响。
6 软土流变效应对负摩阻力的影响研究
流变性实际上包含蠕变、黏滞、松弛、长期强度等方面,其主要的
工程表现为变形的长期性,软土因具有大孔隙比、高含水量、高压缩性
等特点,其流变性将更加明显。若在设计中对软土的流变性认识识不足,
则对软土地基中的各类建(构)筑物可能产生的下拉荷载预估不充分,必
将导致一些工程隐患。利用合适的流变模型来计算桩、土体沉降量,进
而确定桩基中性点深度,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十课 养成遵纪守法好习惯(实用课件)-【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精品实用课件+教案(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pptx
- 观察案例小班午睡记录与分析.docx VIP
- 最新高考英语3500单词快速记忆法(联想记忆).doc
- 2022年人教版中考生物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 主题三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ppt VIP
- 筝韵系京腔,古乐传今声——筝曲《夜深沉》《戏韵》探析.pdf
- 个人血糖监测记录表.docx VIP
- 初中英语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计划.docx VIP
- 教育学 (王道俊 郭文安) (Z-Library)_4.pdf VIP
- 创新管理(浙江大学)中国大学MOOC 慕课章节测验及期末考试客观题答案.docx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设计分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