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区域人口-经济之互动关系
區域人口-經濟之互動關係
PAGE 43
PAGE 200
區域人口-經濟之互動關係
黃慧姿1 鄧瑞兆2
1育達商業技術學院 財務金融系講師
2元培科學技術學院 財務金融系副教授
【摘 要】
在任一區域經濟體系中,人口與經濟活動之間的互動關係皆為最重要的部份之一,透過此二種重要因子的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地方的經濟發展與成長。本文旨在探討區域中人口-經濟互動概念之本質,並對有關實證研究上的問題加以評述,期能有助釐清人口與經濟活動間互動關聯對區域發展影響之重要性。
關鍵字:人口-經濟互動.人口-經濟模型.計量經濟方法
一、前 言
在整個地方經濟體系中,人口與經濟活動之間的互動關係是最重要的部份之一(Taylor,1982)。若我們將地方經濟體系下分為人口次系統(population subsystem)以及經濟次系統(economic subsystem)二者,且採介面(interface)分析觀點,則可發現其間應存在兩種互動關係,一為經濟之於人口的介面,另一為人口之於經濟的介面(如圖一),前者一般多透過遷移機能(migration mechanism)來進行,但後者則不若前者有明確具體的影響途俓(Batey and Madden,1981), 在此二種介面相互作用之下,共同影響地方的經濟發展。
介面一(遷移機能)
人口次系統 經濟次系統
介面二(影響途徑不明確)
圖一、人口?經濟系統之互動關係
一般而言,在探討區域人口與經濟活動間的相互作用時,較常使用的方法計有計量經濟模型(econometric model)、個體模擬法(micro-simulation approach)以及投入?產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l)等三種。其中個體模擬法因係以個體分析為主,適用範圍易受限制,故在應用頻率上較另二種方法為低。而投入?產出模型雖可容納較多的社會經濟變數,卻因分析架構中將家計單位視為消費者角色,忽略其亦具有勞動力供給之功能;以及模型中變項和參數很多,造成資料過度細分(disaggregate)與蒐集不易等缺失(詹士樑,1991),減低了該模型在應用上的廣泛性。因此,晚近在區域人口?經濟互動關係的研究上,採計量經濟方法所建立的「人口?經濟模型」(demo-economic model)係最盛行的一種分析途徑,以下即對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二、人口-經濟互動概念之探討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在地方經濟活動與人口間互動關聯之討論上,主要處理的變數有二:即人口與就業。他們探討的焦點在於:究竟是就業成長引發人口增加,抑或是人口聚集帶動了就業成長?Olvey(1972)、Greenwood(1973)、Kalindaga(1974)及Oosterhaven and Dewhurst(1990)等之實證研究結果均指出:人口成長與就業增加係相互共存,而非互相排斥的(詹世樑,1991),此說明了人口與就業二變數間存在著互動關係,亦即二者是會互相影響的。
Ledent(1978)以勞動市場剩餘(labor-market surplus)觀點來析論人口與就業之間的互動關係。其首先自經濟基礎理論(economic base theory)(註1)出發,建立一修正之經濟基礎模型,惟在區分就業時,因基礎與非基礎就業不易明確劃分,故改依行業類別細分就業。另人口則分為淨遷入與自然增加二部份,據此以人口計量方法(demometric approach)建構其人口經濟互動體系。在Ledent的模型結構中,共包括五大部份,分別為人口、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失業率及就業(參見圖二),各變數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為:人口透過勞動力參與率決定勞動人口數目(即勞動供給量),再經由失業率決定就業量。此外,由於模型方程式中人口淨遷移亦受到失業率、每人平均所得等變數所影響,故Ledent之人口經濟模型大致呈一遞迴體系(recursive system),但關於人口與就業二者間影響之優先順序則不甚明顯。稍後,在Ledent(1982)對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所作的人口與就
業預測分析中,結合了世代生存模式(cohort-survival model)(註2)及修正後經濟基礎模型,利用計量經濟聯立方程式體系建立最小規模人口經濟模型(minimal demoeconomic model),結構中內生變數包括總人口與總就業,而勞動力參與率及生育率則採外生方式,引自勞工統計資料,政策設定上分別以高、中、低等三種不同成長情勢來預測區域長期的人口與就業數量。
1980年代以降,人口與經濟活動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