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礼乐教化之和思想对现代社会人文教育的启谕.pdf

论先秦礼乐教化之和思想对现代社会人文教育的启谕.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先秦礼乐教化之和思想对现代社会人文教育的启谕.pdf

_。一 一 。 l 论先秦礼乐教化之 “和”思想 对现代社会人文教育的启谕 先秦儒家极为重视人 的精 一 、 先秦儒家的礼乐教化之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神与价值问题。他们基于对人及 “和”思想 万物育焉。(《中庸》) 人之性情的一种体认与理解,通 子思在 “性 、道 、教”之后紧 过体察人与人、人与 自然、人与 (一 )礼 乐教 化之 “和 ”的人 接着提出 “未发之中”与 “已发之 社会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来思 性论依据 :人 的本 性是 中和 的 和”的命题,明显地把人的性情、 考人的生存困境与人生的价值 古人很早就对人及人之性 人的天命之性与中和观念联系 意义 问题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 情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他 了起来。喜怒哀乐之未发即是人 文教育思想,这就是先秦儒家的 们认为人是受天地中和之道而 之性 ,喜怒哀乐之 已发即是人之 礼乐教化之 “和”思想。先秦儒家 生的,在天地之间具有极高的地 情。人因性而有情,性是情的根 基于对人之性情的体认以及对 位 ,人性本是 中和无偏 的,这种 据 ,是未发的隐幽状态 ,可以用 人性的美好期待 ,通过反思先代 人性观早在三代时期就 已经显 “静”来形容;而情是性向外的发 的礼乐文明,认识到礼乐对人的 现出某种端倪了。例如,《左传 · 用的显现活动状态,可 以用 “动” 人文教化意义。他们认为礼乐教 成公十三年》记载 :“民受天地 来形容。 《礼记 ·乐记》云:“人生 化可 以用来涵养人之性情 ,引导 之中以生 ,所谓命也。是以有动 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 ,性 人的价值与精神世界,调节人与 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认 之欲也”。以思孟学派为代表的 周围他者的关系 ,让人们的生存 为人类的性命是禀受天地之中 先秦原始儒家亦主张情生于性 , 变得美好而有意义。人们在礼乐 道而生 ,这 已内含着人性本是中 性感外物而动而生情 ,性 由情 生活中,能逐渐走出自我的偏执 和不偏这一认识与体察。人虽是 显 、性禀赋 白天的性情观。 《中 与狭隘,走向与他人之间的相互 禀受了天地 中和之性命,但在现 庸》认为喜怒哀乐未发之性是 理解与相互关爱,从而实现人 自 实的社会生活中,还须依据外在 “中”,“中”是对人之天命之性的 我身心的和乐 自足,人与 自然 、 的礼仪规范作 “定命”的修养工 形容 ,指人之本性具有中和不偏 人与人的和谐 ,我们把这种 “和” 夫 ,通过礼乐教化来保有人的中 的特征。人的本性是中和不偏 称为礼乐之 “和”。先秦儒家的礼 和本性。至 《中庸》,开始从人之 的,乃人伦万物之根本。而中和 乐之 “和 ”思想不一定可 以直接 性情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的角度 之性是喜怒哀乐之情 “发而皆中 拿过来为我们所用,但里面所蕴 来阐述 “中和”的内涵 ,又进一步 节”之 “和”的内在依据 。喜怒哀 含的对人性的思考 、对人的精神 使人之性情与中和观联系起来 : 乐之情发于人伦 日用中合于礼 , 与价值的关注、把礼乐作为一种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 合宜不偏 、无过不及 ,便是天下 教化方式的理解能给我国现代 之谓教。……喜怒哀乐之未发 , 之达道 “和”。“中”“和”在这里是 社会的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