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快乐.pptVIP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快乐ppt课件

二十世纪最智慧的头颅 走近大师-钱钟书 “文人是可以嘉奖的,因为他虚心,知道上进,并不拿身份,并不安本分。” “至于一般文人,老实说,对于文学并不爱好,并无擅长。他们弄文学,仿佛旧小说里的良家女子做娼妓,据说是出于不甚得已,无可奈何。” “真的,文人对于自己,有时比旁人对于他还看得轻贱;他只恨自己是个文人,并且不惜费话,费力,费时,费纸来证明他不愿意做文人。在这个年头,这还算不得识时务的俊杰么?” “至于不事虚文,精通实学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专家,尽管也洋洋洒洒发表着大文章,断乎不屑以无用文人自居……虽然还够不上武人的资格。” “在非文学书里找到有文章意味的妙句,正像整理旧衣服,忽然在夹袋里发现了用剩的钞票和角子;虽然是分内的东西,却有一种意外的喜悦。” “说来也奇,偏是把文学当做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 “色盲决不学绘画,文盲却有时谈文学,而且谈得还特别起劲。” 钱钟书把偏见说成“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他说假如人类没有偏见,就像房子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卫生间照镜子还要摆出镜头前的姿势。《谈教训》篇说“嫌脏所以表示爱洁,因此清洁成癖的人宁可不洗澡,而不愿借用旁人的浴具。”借题发挥也是小品文的特点。《吃饭》篇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老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说笑》:“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 小品文需要语言的机锋和旁征博引,这恰恰是钱钟书擅长的。读他的东西,有时对人性近乎绝望,以为人类的弱点无可救药。 写作背景 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的阻挠,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一方面,抗日军民正进一步积聚力量,准备将日本侵略者最终赶出中国;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必胜论”,中国“必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o ??? 《论快乐》一文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文章宣告,世界上就“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这更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 ??? 由于抗战,人们的生活遭到了很大的困难。文章强调人的快乐来自于精神,“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这对鼓舞人们克服各种困难也不无益处。 ??? 文章通篇引经据典、谈笑自若、大开大阖、触类旁通,又为当时困境中的文人树起了一个楷模;从而在坚持抗战、不忘学业上使人受到种种启发。 讨论 对于作者的观点,你都赞同吗? 对于什么是快乐,你有何见解? 阅读全文,思考: 1、全文主要论述了哪几个观点? 2、这些观点有什么联系? 整体把握 快与乐 的关系(民族语言、心理、文化) 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永恒的 人生是痛苦的,但并不悲观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决的 发现快乐由精神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词语的解释——论断的生发——观点的延伸 不断地向更深层次推进 问题探究 2、下列比喻有何含义?作者借此分别表明了什么观点?  ①“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 比喻“快乐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②“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 比喻“心情不快乐时难以体会美好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 作者善用比喻 * * *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替代的地位。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生于无锡城书香门第“钱绳武堂”,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周岁抓阄,抓了一本书,取名“钟书”。19岁考清华,因中英文特优,被破格录取。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后同赴英留学。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旋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41年曾羁居于沦陷的上海,创作颇丰。49年,清华任教。53年调中国文学研究所。69年与杨绛同下到河南“五七干校”。72年回京。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人·鬼·兽》 长篇小说《围城》。 偏才钱钟书 钱钟书出生诗书世家,自幼受到经史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英文,数学等理科

文档评论(0)

118zhuanq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