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痖弦诗歌中超现实主义特点.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痖弦诗歌中超现实主义特点

浅析痖弦诗歌中的超现实主义特点   摘要:痖弦为我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主张诗歌追求形象、意境,并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对台湾当代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界对其已有广泛研究。本文着眼于“超现实主义”这一角度,浅析痖弦诗歌的特点 关键词:痖弦;超现实主义;台湾诗人 笔者对长诗心存敬畏,架构一首长诗比短诗复杂,理解一首长诗则要从纷繁的意象中拨出头绪。“正如诗人骆一禾所言:长诗于人间并不亲切,却是精神所有、命运所占据(《光明》)。诗评家唐晓渡则指出,长诗是诗人不会轻易动用的体式……一旦诗人决定诉诸长诗,就立即表明了某种严重性。他所说的严重性主要是指潜隐在一首诗的发生与完成之间的深刻动机。”[1] 痖弦曾对长诗有过评论,他认为早期新诗中的长诗不甚成功,因为诗人们“仅仅理解到量的扩张,而没有理解到长诗的质的探索,误以为长诗只是在叙述一个时间的发展,而忽略了长诗精神层面的表达,也就是他们未能注意诗质量的把握”,他进一步认为,“一首现代长诗,与其说诗记录事件,毋宁说诗记录人性的历史和现代人心灵遨游的历史”[2]。其中“现代人心灵遨游的历史”和《从感觉出发》中的几句元诗精神相通,“一个患跳舞病的女孩/一部感觉的编年纪……” 如若说诗是感觉的编年纪,那么这首诗就是在如实地还原诗人思绪的变化情况。现代诗或多或少是按照诗人思绪发展变化来向前延伸,但是痖弦在写这首诗时,似乎明确知晓并履行这一创作方式,他写了感觉的发生、过程、终结 一、从感觉出发 《从感觉出发》,从标题来看,就有在做诗歌实验的味道。“从感觉出发”是指诗人写诗的方式。写诗当然需要感性思维,但是这首诗是在描写诗人的感觉,“感觉”才是这首诗的主角。“对我来说,活着常常就是想着”,诗人引用了WH奥登的话。诗人展开了脑海中所有的感觉触手,去触碰另一个世界 意识的世界极为丰富,贫瘠的现世日常语言无法承载它巨量的细节。譬如说“回忆可怖,让人难受”,诗人就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来细细描绘这种感觉:“日子的回声!何其可怖/他的脚在我脑浆中拔出/这是抓紧星座的蜥蜴,这是/升自墓中的泥土。”回忆从脑海里挣脱出来,那挣脱的过程,就像把脚拔出泥浆,就像扯掉一只抓紧星座的蜥蜴,泥泞不堪。这些是诗人对于“回声”感受的一次细致触摸,触摸的过程里,勾起了脑海深处关于泥浆、蜥蜴的混沌记忆,它们便以文字方式转述出来。语词之所以看起来荒唐,是因为日常语言无法表达混沌的感受与意识,只有超越现实中的日常语言,用其他方式来传递它们。在这里,现世的规则已无足轻重,现世的语言只是暂时借来,为了表述潜意识里那些不可名状的情绪、意念。意识回到它本来所在的世界里,全力感受着“日子的回声”中每一平凹粗细。阅读这句诗时,就像被包裹在无名的液体中,闭上眼去感受远方 “而当蝴蝶在无花的林中叫喊/谁的血溅上了诸神的冠冕”也是一例我喜欢的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软弱的无辜者被杀害,亵渎了神灵。这一句诗的技巧性似乎要强于上一个例子,诗味更浓,意象和转述方式都经过精心选取和设计。痖弦并不排斥对诗歌语言的设计,纵使是写感觉这样抽象混沌的对象,他曾表示,“对于建立中国现代诗的语言新传统,笔者一直相信准确和简洁是创造语言的不二法门”[3]。“意象要有约制,不能挥霍,要精简、精审地处理……用最少字数表现最大的内涵,以有限表无限。”[4] 诗中所说的“回声”就是标题里“感觉”的一种,“回声”,也即回忆,是以“感觉”的形式展开的,有点潜意识的味道,与此相对立的是理性思考,写出来的或许就是叙述逻辑清晰的回忆性散文了 对于“感觉”这个对象,诗人在诗里也进行了直接的描述:“而我回声的心/ 将永不休歇/ 向五月的骤雨狂奔/ 以湿濡的鞋子掠过高高的悬崖/ 看哪!一个患跳舞病的女孩”。“感觉”是患跳舞病的女孩,无法控制,不能停下,“骤雨”“悬崖”写思绪的高亢 二、超现实主义 《给超现实主义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思路,痖弦这样写道,“你渴望能在另一个世界里闻到荞麦香/ 把一切捣碎/ 又把一切拼凑”,“你不属于逻辑”。另一个世界即是意识的世界,而不是“逻辑的钢钉”。那里有最吸引超现实主义者的“荞麦香”,捣碎和拼凑也就是意象重组的过程。诗歌是诗人坦露内心的语言,诗人戈麦在《关于诗歌 》中说,“诗歌应当是利斧,它能够剖开心灵的冰河。在词与词的交汇、融合、分解、对抗的创造中,一定会显现出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照亮人的生存。诗歌直接从属于幻想,它能够拓展心灵与生存的空间,能够让不可能的成为可能。” 在笔者看来,意识的世界纷繁复杂,诗是语词的一种形式,而语言为社交而生,社交讲求效率和准确,日常语言传达比较单一的信息,是对意识世界粗暴的省简。善感的诗人想要传达他们完整的内心,必然要使语言负载更多的信息,比喻(宽泛意义上的),是使语言丰富的最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