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春电影中叛逆者形象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国青春电影中叛逆者形象探析

美国青春电影中的叛逆者形象分析   [摘要]青春电影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类型片诞生于美国,其发展至今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叙事套路等已经成为一个个为人们所热衷于探讨的电影现象。而在业已成熟的美国青春电影中,叛逆者形象是其中一个重要元素。甚至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系列,即具有正向意义的叛逆者和具有负向意义的叛逆者。对美国青春电影中这些形形色色的叛逆者,我们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关注,这不仅是电影“典型人物”塑造手法的补充,同时也是进一步了解美国青春电影艺术特色的题中之意 [关键词]美国电影;青春电影;叛逆者;人物形象 青春电影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类型片诞生于美国,其发展至今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叙事套路、商业运作方法等已经成为一个个为人们所热衷于探讨的电影现象。而在业已成熟的美国青春电影中,叛逆者形象是其中一个重要元素,甚至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系列,即具有正向意义的叛逆者和具有负向意义的叛逆者,这两类人物目前为止往往只以零星论述的方式出现在有关美国青春电影的批评中,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整体性的研究。对在美国青春电影中这些形形色色的叛逆者,我们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关注,这不仅是电影“典型人物”塑造手法的补充,同时也是进一步了解美国青春电影艺术特色的题中之意 一、美国青春电影中的“叛逆者” 叛逆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与成长者的本能心理有关,尽管不同国家与地区具有不同的教育体制模式或社会风气,但“叛逆期现象”却并不会在个别国家或地区彻底消失。但是并非所有国家的青春电影都像美国青春片一样将那些在主流人群看来行为乖张而怪诞、积极心态缺失、世界观虚无的叛逆者当成多年来视角对准的方向 首先,“叛逆者”在美国青春电影中不仅为数不少,且类型多样,如既有《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1989)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以合理合法的手段反抗古板的教育制度的“集体叛逆者”,又有如《边缘日记》(The Basketball Diaries,1995)中先是逃课、盗窃和斗殴,到染上毒瘾、自暴自弃的个体叛逆者,还有如《邦妮与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1967)中,浪迹天涯,以打家劫舍为生,最后双双死于乱枪扫射之下的犯罪型叛逆者;并且这些叛逆者往往与美国的社会现实、美国民众的审美趣味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青春电影出现的前提是20世纪50年代影响深远的“垮掉的一代”思潮。美国人第一次意识到青少年犯罪的触目惊心,表面上看,当时颇为严重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与社会贫富问题有关,而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这背后实际上是普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最先将目光投向青少年群体的美国电影人们意识到,对于青少年来说,性、暴力和毒品是极具诱惑的。传统教育(包括在美国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信仰)越是力图使青少年远离上述诱惑,青少年反而会以逆反心态接近它们,用混乱的性行为、盲目的暴力以及带有自毁意味的毒品来对自己进行刺激,并标榜自己对成人话语的否定,但叛逆之后面对的往往只有茫然。如丹尼斯Dennis Hopper,1936―2010)执导的《逍遥骑士》(Easy Rider,1969)中参与毒品交易,以“在路上”的方式抛掷青春,一心想参加狂欢节的比利与怀特等 其次,相比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泛亚地区国家)的青春电影,不难发现“叛逆者”已经成为一个颇具美国“本土”意味的关键词。以同样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的日本青春电影为例,日本电影人同样热衷于表现主人公在告别青春时的诸多痛苦,热衷于刻画主人公的自我觉悟,但日本电影中并没有美国青春电影中那样典型的“叛逆者”。如《恋爱写真》(Collage of Our Life,2003)、《我的机器人女友》(Cyborg Girl,2008)等,主人公最大的缺点往往只是不喜欢做家庭作业,为此遭到老师的惩罚等,或是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2011)中主人公柯景腾上课自慰激怒老师,但面对自己真正爱慕的女孩时却不敢拉对方的手等。他们的“叛逆”无论是从危害性抑或是从深度上来说都是无法与美国青春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叛逆相提并论的。从外部原因上看,相对保守的日本、中国等东亚诸国除非在社会的大动荡时期,如中国台湾的《艋?{》(Monga,2010)等,否则很少能提供给青少年离经叛道的活动空间;从电影艺术的内部原因上看,崇尚含蓄内敛之美的东方民族更习惯于以一种细腻的方式发掘主人公成长时的隐痛和幽微的情绪,而很少像美国青春电影一样将青少年和成人社会对立起来,让主人公以一种激烈、冲动的方式对抗社会,在伤害他人和自我伤害中实现蜕变。因此,“叛逆者”这一形象类型是研究美国青春电影时不可回避的对象 二、具有正向意义的叛逆者形象 一部分叛逆者是典型的“改邪归正”叙事中的主人公,其叛逆行为正是其要改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