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期末复习.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师电话注释的兴盛;注释的发展; 杨士勋:著《春秋谷梁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陆德明 :著《经典释文》 张守节:著有《史记正义》一书。 司马贞:著《史记索隐》一书,并补作《三皇本纪》,有小司马《史记》之称。 裴 骃 :著《史记集解》 颜师古:精通文字训诂,著有《汉书注》、《急就章注》等书。 ;注释的中落;三、旧注的体例;五、旧注的常用术语(要知道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2、谓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 4、犹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犹”可译为“等于、等于说”等。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声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6、读曰、读为 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7、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8、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 三、训诂要籍 (一)《尔雅》:成书西汉初年,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尔雅》汇编先秦义训材料,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第一部训诂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分类词典。全书共十九篇,《尔雅》中相当于专科词典的篇目为后十六篇;相当于同义词词典的篇目是前三篇。《尔雅》的价值是: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 (二)《释名》:作者东汉刘熙。它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训诂专书,也是第一部全面运用声训方法的训诂专著。全书共八卷二十七篇。编排上按意义归类。 ; (三)《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作者西汉扬雄。类似《尔雅》按事类分述,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全书分为十三卷。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很有价值的训诂专书。 (四)《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全书共15篇,按字形结构把文字分为540部,收小篆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1163个。《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奠定了“六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古文今译的原则(注意课件中给的例子翻译!) 1、直译与意译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 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意译的侧重点也就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甚至可以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 ;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 ?”(杨伯峻《孟子译注》);2、直译的优与劣: 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达不清。 3、意译的优与劣: 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4、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古文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 〔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原文: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译文一:希望再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译文二: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原文: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一:你知道什么?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两手合抱了! 译文二: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现在也该长到)两手合抱了! ;练习:根据直译和意译的原则翻译下列句子。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