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语境中的后现代与后殖民阐释雷颐.PDFVIP

中国现代语境中的后现代与后殖民阐释雷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语境中的后现代与后殖民阐释雷颐

中国现代语境中的后现代与后殖民阐释 雷 颐 一,“后现代”与“后殖民” 尽管人们对“后现代”的界定众说不一,但大体可说它是西方后工业、后现代社会特定 的文化产物。并由一种“文学批评”而演化成“消解中心”、“众声喧哗”、“支离破碎”的“文 化批评”和“社会批评”。 “后现代批评”产生于西方的学院之中,自有其思想、学理渊源。“后现代”的一个重 要理论原则就是“反本质主义”,认为作品本身根本没有一个客观的本质意义,以前的批评 家竭力从作品来探讨作家、艺术家的真正的创作本意、观念和作品的“真实意义”完全不对, 因为根本不存在这种“作品意义”和“作者本意”的客观对应关系。他们把“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这句话发展到极端,认为一个作品一经面世,它的作者就丧失了对它 的阐释权,这种阐释权完全在受众--读者、听众和观众手中。用法国思想家罗兰. 巴特 (Roland Barthes )的话来说,就是作品一经问世, 作者实际已经“死亡”。他的名篇《作 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 )声震一时,至今仍回响不绝。 在“消解中心”的过程中,福柯厥功甚伟。有关福柯的论述已多,笔者在此不赘,仅想 指出他通过《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性史》等一部部里程碑式的著 作,对西方世界自“启蒙”以降渐渐发展、且日益占据中心地位的理性至上、人道主义、人 性论、知识论,即整个西方近代文明进行了全面“考古”,亦即“自掘祖坟”。揭示出潜藏其 下的知识/权力话语系统,其颠覆性与革命性,的确令人神往。 “后殖民理论”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拉伯裔教授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W.Said )的 巨著《东方主义》为代表, 所谓“后殖民”是指西方帝国主义在非西方地区殖民统治结束 后的状况,这些地区虽然在国家主权上已经独立,但在经济、文化上的“殖民”并未结束, 殖民势力尤其借助于其精心建立起来的“文化霸权”或“文化帝国主义”来维系其利益。赛 义德率先指出西方世界长期以来是如何带有偏见地凝视东方,如何以科学、学术研究之名发 展出一整套关于“东方”的权力话语(discourse )。他认为西方学者在研究“东方”时,将 自己置于“主体”, 而将“东方”作为“他者”(Other ),其学术研究虽然看起来十分客观, 实际却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文化来曲解“东方”,反映了西方在客观世界、政治和社会生活、 文学作品中对东方所持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以此为先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由常住西方、基 本上是在西方大学任教的非白人、多数是来自第三世界的学者对西方理论、学术中的欧洲中 心论倾向和西方文化霸权进行的挑战和批判。 二,后现代、后殖民理论的现代中国阐释 这些批评观点认为:“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产生过程和发展来看,它是在西方文化 中出现的,以西方的启蒙主义的价值观为中心建构的一整套知识/ 权力话语。对于非西方的 社会和民族来说,‘现代性’是和殖民化的进程相联系的概念。”“对于中国语境而言,‘现代 性’意味着以西方话语为参照的‘启蒙’与‘救亡’的工程。这一工程始于鸦片战争后中国 的‘古典性’的崩溃所造成的‘主体’移心的焦虑。”“‘现代性’的中国化乃是如何重建中 国的‘主体’的探索。它生产了有关西方/ 中国的一整套‘知识’, 试图通过这套‘知识’ 使得中国的世界位置得以确立。”“这种知识必须以西方话语作为唯一的参照系。西方的文明 随着殖民进程而来的全球化被中国的知识分子视为走向未来的唯一选择。因此,西方乃是无 可争议的‘主体’,它的文化的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被视为最为进步的,它的创造力和想 象力被认为得到了最为充份的发挥。”“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文化等级制,西方被视为世界的中 心,而中国已自居于‘他者’位置,处于边缘。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于民族及个人身份危机的 巨大冲击,已从‘古典性’的中心化的话语中摆脱出来,经历了巨大的‘知识’转换(从鸦 片战争到‘五. 四’的整个过程可以被视为这一转换的过程,而‘五.四’则可以被看作这一 转换的完成), 开始以西方式的‘主体’的‘视点’来观看和审视中国。这也就经历了一个 将西方视点‘内在化’的过程……这个将自己处身其中的‘文化’他者化的过程,正是中国 ‘现代性’的最为重要的表征。”新式知识分子“被一套西方的话语所命名和书写”,“以西 方式的能指指认一个本土的所指”。“这种‘他者化’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现代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