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播措辞

广播语言 一、通俗口语并不是不须精彩 广播的特点是有声无形,较之报刊表露性的语言,广播潜藏性的语言往往被人忽视。因为广播语言是潜藏的,它不同于报刊,外在的、漂亮而生动的文字可以夺人眼球,诱人非读下去不可;广播和电视同为用声音来塑造的艺术,但电视可以用画面吸引人。此外,我们日常生活中聊天、座谈、辩论等语言形式,说话的双方互为信源信宿,参加对话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和动作以及语音语调和体势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得语义的传达准确、细腻,避免歧义。 而广播语言没有这些外衣,完成从客观世界到被受众接受的过程,用精彩的语言来吸引人显得比其它媒介更为重要。 但对广播语言的“平实”,却长期存在着误解。误解的核心是认为广播语言不需精彩。笔者常常和新闻界同仁共同采访某一新闻事件后,同仁往往会这样说道:你们广播好写,就短短的一段,又不要文采。这种偏见有普遍性,不仅仅在广播界以外,不少广播界业内人士也都有这样的误解。 我国自古以来世袭着“重文轻语”的倾向,人们崇尚书面文字,不惜吃十年寒窗之苦学习写作文章,而学校教育又忽视口头表达训练,不知不觉地助长了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脱节。另外,广播新闻也不过是你说我听,不是讲故事、说评书那样,长达数十分钟,怕听者瞌睡,不时出些惊人之语,添油加醋、夸大其词、哗众取宠都在理。广播新闻不行,它得忠实于事实,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此难以精彩,或以为可以不精彩,不需要精彩,甚至于把精彩作为一大忌。我们常常见到戴着这样的眼镜写广播稿的。加上我们的广播给自己造成了一种正式、严肃、规范化的发言的形象,它对口头语言的精彩容纳就更为有限了。 直到现在,广播新闻总体看来不讲究语言的使用,甚至粗制滥造的还不少见。使用套语、多余的话、乱贴标签、说教的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地方台此类现象还处于“当家”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代代相承。诸如:“在什么什么的领导下”,“发扬什么什么精神”,“为了什么什么”。乱贴标签的也成了写报道的习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路后,我们注意到,广播新闻中许多只要与农村有关的消息就冠上“新农村”的美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就扣上“红军精神”、“长征精神”帽子,提倡树立“科学发展观”,许多经济报道也都贴上“科学发展观”的标签。 诸如此类空洞的语言出现在报刊上,人们可以跳跃它,而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片段阅读,或大致浏览。在这时,人们只要获取新闻事实,就容易忽略套语等无用语的存在,这是白纸黑字的优势;从目前状况看,电视新闻语言比广播更不尽人意,但因其有画面,人们可以把画面作为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而原谅了语言的种种不是。对广播就不太客气了,那些缺乏信息的套话、多余的话、说教的宣传腔、“巨大”、“极大”等绝对话、甚至于不吸引人的导语都有可能让听众随时关掉收音机。 好的题材,好的角度要靠语言作支撑,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精彩的语言包装,也难以赢得听众。只有“动听”,才能“动人”,否则是达不到新闻作品应起的社会功能的作用。我们所说的广播语言之“精彩”,并不是要使用一些华丽的语言,而是在通俗口语基础上的出彩,让听众“醒目”。今年中央台播出的获得广泛好评的录音报道《河南农民的NBA》,听来就有不少在平实中出彩的语言。如:“11块钱成本的‘农民NBA’起步艰难,而且土得掉渣儿……母亲为儿子加油,妻子为丈夫加油,那劲头,比过节还高兴。”这些语言让人印象深刻,从而助长了题材的精彩。我们所说的广播语言应包括音响语言。《河南农民的NBA》梁金牛老汉说的一句话也很精彩:“我觉得球风好了人品就差不多啦”。一句话就提升了“农民NBA”的品质。 二、精彩的语言增加广播魅力 如果说,报刊新闻是一篇散文,那么广播新闻应该是一首诗,表达一个同样的题材,广播来得更浓缩、更精彩,用更少的笔墨,表达更丰富内容,做到言简意赅、生动上口,是一种独特的“说”的艺术。从这点上说,它的语言应当比其它媒介都要精彩,以精彩的语言增加广播魅力。 我们看到,在广播界甚至全社会能打响的广播作品,无不有精彩的语言,包括音响语言。获2002年全国广播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上海奇迹———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通车侧记》,通篇语言都很简洁、优美、动听,句式长短也很适合播讲。特别是开头一段语言十分精彩:“没有汽笛的长鸣,银白色的磁浮列车安静地驶出浦东龙阳路车站,飞驰而去,短短数秒钟之后,便化为一个银白色的小点,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仅57字,就生动、简洁地把飞快疾驶的磁浮列车形象逼真地“开到”听众眼前,你仿佛亲眼看到列车的驶来,驰去,消失,这一切都在一瞬间。 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中央台述评《扫除形式主义》语言因精彩而出形象,把形式主义写得活生生地跃入听众大脑。“社会生活当中,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