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李根蟠:中国社会史论战:以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社会历史....doc

李根蟠:中国社会史论战:以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社会历史....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根蟠:中国社会史论战:以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社会历史...

李根蟠:中国社会史论战:以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社会历史... 李根蟠:中国社会史论战:以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社会历史的序幕(上).txt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绝不允许你在我的世界里走来走去。李根蟠:中国社会史论战:以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社会历史的序幕(上)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第二章第一节(一)(上) 陈其泰 主编 第二章 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的重大成就 第一节 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及相关理论问题 一、历史分期对推进现代史学发展的特殊意义 历史分期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的重要手段。它起源很早,先秦时代即有上古、中古、下古这种“三古”阶段的划分。《韩非子·五蠧》也有“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之说。但古人对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往往是以某种外在的文化特征作为标准,或者是用循环论来解释历史阶段的嬗递。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入中国以后,人们的历史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有了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懂得从经济基础把握社会的特征,懂得从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我们说的古史分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经济形态有序演进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区分它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把握它的发展规律。因此,古史分期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重要杠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已经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它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社会历史的序幕,也是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的序幕。这一阶段的古史分期讨论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讨论直接与当时的革命实践紧密相连,参加讨论的除了历史学者外,还有党的理论工作者和不同政治派别的人;二是讨论的焦点,是与现实关系最密切的秦以后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三是参加论战的人虽然形形色色,但是他们都采用唯物史观的话语系统。 第二阶段是从抗战到“十七年”,是古史分期讨论走向高潮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政治状况发生很大变化,但古史分期讨论却有其共同特点:讨论已经不像前一阶段直接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参加讨论的主要是历史学者。抗日战争时期,讨论主要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队伍内进行,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占居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成了学界的指导思想,更多的历史学者被吸引到这一讨论中来,讨论逐渐集中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上来,在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新论迭出,古史分期讨论迎来它最辉煌的高潮。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学术界思想更加活跃,纠正了前一时期存在的教条主义的倾向,对古史分期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继续进行探讨,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掀起了一个古史分期讨论的新高潮。但在这以后,讨论趋于冷寂。由于讨论长期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在批评以前的教条主义的过程中,有些学者对原来的某些“定论”提出质疑,首先被提出来的是中国历史上是否有过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奴隶社会是否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继之是中国历史上、尤其是秦以后是否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否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以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有序演进的理论,从而使古史分期讨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根本上受到质疑。 二、中国社会史论战:以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社会历史的序幕 (一)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缘起和概貌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兴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必然结果,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尤其是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 唯物史观是在“五四”之后才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经过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人的努力,在当时烈火干柴的革命形势下传播相当迅速,到北伐战争时期已有风靡思想界之势。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中国陷于空前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之中,1931年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民族危难又一次迫临古老的中国,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最富革命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越发显示出其真理的力量和光彩。因此,革命低潮的形势也没有能够阻止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的势头。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但推动和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而且它关于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的概念,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有序演进的理论,也引导人们去重新认识历史。这种情况,当时的学者有着深切的感受。顾颉刚曾用“风靡一世”(1932年)[1]、“像怒涛一样奔腾而入”(1935年)[2]来形容唯物史观对三十年代的学术界的影响。郭湛波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