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教学论课标.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社会教学论课标解读要点

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生活》课程基本理念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社会》课程基本理念 1.设计导向 对公民教育目标的落实 对传统德育课程的纠偏 一元价值主导,尊重多样价值选择 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关注 2.设计理念 理解社会关系,学会生活技能 以儿童的整体生活来构建 创建优化的生活情境 (三)课程设计思路 《生活》课程设计思路 《社会》课程设计思路 谈谈您对《生活》课程基本理念中“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这句话的理解。 思考题3 第三讲 课标解读 讲授人:刘冲 一、课标的基本结构 二、新课标新变化 三、课标解读(前言部分) 本讲提要 一、课标的基本结构 课标结构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二、新课标新变化 1.课程的基本特征增加了“综合性” 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 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 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一)《生活》课标新变化 2.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顺序和内容调整 课标(实验稿)第二条理念调整为2011版第一条:“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这是对课程价值的理解。 原课程标准中“学习做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修改为“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更具体。 3.课程内容增加了“动手能力”的要求 将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增加了“动手”的要求,因为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其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国儿童在“动手”方面一直比较欠缺,增加“动手”要求也更有针对性。这样既强调动脑也强调动手,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的儿童,进一步突出本课程活动性、实践性的特质。 4.“教学实施”强调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强调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 5.教学评价、教学实践、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 在评价的理念上,提出了“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 在评价的实施上,将评价的特点、方法与本课程特结合起来,克服了空洞、泛泛而谈的问题,更加有操作性、指导性。 1.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 新版课标将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同时,增加了原本没有明确提出的关于课程特征的阐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二)《社会》课标新变化 2.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 课程内容修改为:“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 适当降低了内容的难度,对中、高年段内容做出区分度的说明。 3.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 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等内容。 4.对实施建议做了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 教学建议部分对指导教师教学的指向和课程的具体实施要求更明确、清晰、详实。 提供的教学方法也更丰富、更明确,可选择性更强。 在评价建议部分,对原标准的评价目的与功能进行了结合与完善,评价目的和内容更加明确,评价方式和方法更加具体、易于操作。 三、课标解读(前言部分) 1.影响课程性质的外部因素 儿童:学习与发展 儿童观的影响 儿童发展特征与课程 学科:知识与能力 课程内容是对知识选择的结果 知识类型决定了课程组织方式 社会:个体与群体 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本课程的主要来源 社会人才需求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直接影响课程 (一)小学德育课程性质 对象:小学低年级儿童 基础:儿童生活 目标要求: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 类型:活动型综合课程 特征: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 2.《生活》课程性质 课程的生活属性 以生活为目标、内容,在直面儿童的生活中建构课程意义 以人为本的课程开发取向,而非以知识为本 (1)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旨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