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常态化慈善永续活力.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保持常态化慈善永续活力

如何保持常态化慈善的永续活力   随着我国现代慈善逐步走向常态化,政府对慈善监管方式及角色定位的转变,如何激发常态化慈善的永续活力,便成为我们所面对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 一 保持慈善活力需要调动、发挥两个积极性。一方面要发挥热心捐赠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发挥慈善组织机构主要是广大慈善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两者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 从慈善捐赠者方面看,经过多年的慈善宣传教育和实践,慈善公益活动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全民的慈善意识在不断提升。生活渐渐富裕起来的普通百姓,当一方有难或某些特殊群体和个体确实需要援助时,他们都会尽自己微薄之力,以各种方式伸出援手 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裕起来的人们,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他们始终走在捐赠行动前列,带头捐款捐物,成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从慈善工作者方面讲,他们既有热心服务捐赠者和受助者双方,付出心血和汗水获得成效的喜悦;也有被误解、诟病,“躺着中枪”的悲伤。但经历长期实践的历练,依然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这项相对清贫的职业。随着《慈善法》的颁布、贯彻、实施,更加坚定做好造福人类这项无尚光荣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毫无疑问,这些是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主流,也是重要基础 但不可否认,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上述两个积极性还不能说已经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我们须要清醒认识到,它与保持常态化慈善的永续活力还有一定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在认识和行动上,还需要不断增强共识;在舆论宣传和教育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 二 以捐赠的生力军企业为例。我国企业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在社会慈善公益捐赠活动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被动到主动,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长期实践中,他们有过无比亢奋的捐赠激情,也有过消极、盲目和沉沦。他们中间的极个别者甚至还出现过诈捐、骗捐的不良行为。这些状况不必大惊小怪。纵观世界各国的慈善发展史,几乎都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所产生的现象 影响我国企业捐赠积极性的因素有哪些呢?依笔者观察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攀比心理。有些民营企业家,一边捐赠一边报怨。“那些国有企业财大气粗,可以大把烧钱搞足球,为什么不带头捐赠,在轰轰烈烈的场面中很少见到它们的身影?”其实,这里存在一些误解。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结构不同,管理政策规定不同,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因受各种制约不具有民营企业的“自由度”。但在我国近年来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中,它们的贡献依然十分巨大,只不过多以国家统一调整,以“对口支援”的特殊形式出现罢了。正因为身披这种官方色彩,奉命履行政府赋予的责任,在媒体和聚光灯下,做而不言,彰而不显则是很自然的了 2.对提取捐赠管理费心存疑异。本来,慈善组织按法定比例提取管理费是各国慈善运作中的通例。在《慈善法》颁布之前,尽管民政部、财政部曾有过一些规定,但基本上是一个既敏感又模糊的“地带”。由于我国从事慈善活动的社会组织、团体具有多样化特点,事业、人员开支渠道各不相同,客观上给提取管理费造成了困难。特别是有些慈善组织,要么是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和捐赠者协商提取管理费,要么公开宣称不提取一分管理费,并以此为荣。有些企业家也认为,我不管你慈善组织有什么来头,如何生存,凡是我捐的款物就应该百分百地全额交到受助者手中。提取管理费,就是雁过拔毛,就是不合理。这种质疑声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之所以出现上述状况,归根到底是对慈善组织的性质、运作规律、运作方式认识不清,对慈善成本认识有误。慈善作为一项事业,必然具有职业特质。换言之,现代慈善需要有这样一种骨肉丰满的“中介”“桥梁”载体。对从事这项事业的工作者而言,就是选择了一种与其他行业无异的职业。既然这种民间社会组织不再走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设编、拨款的老路,捐赠者的捐款中就应当包括这笔成本开支。这既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无成本运作的慈善事业,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志愿者也并非成本为零。这个道理,随着《慈善法》的深入贯彻实施,相信会越来越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反对虚高成本和慈善中的不廉行为、贪腐现象,而不是反对依法提取慈善成本 3.舆论传媒对慈善公信力的误导。一项事物的诞生、成长和成熟过程,经历总是曲折的,出现的某些不足和失误也在所难免。现代慈善在我国起步偏晚,但发展迅猛。我们从认识到实践似乎都有些准备不足。每当遭遇大灾大难,慈善的激情往往最易点燃。2008年之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慈善捐赠的热潮达到历史高峰,各行各业不分男女老幼,几乎都以自身的行动投身到慈善大潮中来。这样好的势头,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无疑对发展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可惜的是,某些别有用心者利用舆论场将慈善出现的问题,不是善意的批评而是无限放大,甚至无中生有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